本帖最后由 七天玉博 于 2015-9-29 14:42 编辑
告成镇一位李女士半个月前收到一条短信,说有封她的邮件还没有领取,让她尽快到邮局领取,并且还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刘女士说不记得让谁寄过邮件,就想问个明白,于是就拨打了短信中的电话。然而李女士在拨通电话的这一刹那就已经走入骗局了。
电话接通后,一个自称工作人员的男的告知李女士,这是上海房管局给她发来的邮件,说她涉涉嫌拆迁诈骗,欠别人十几万块钱,现在上海房管局通知她还钱。这又是上海,又是房管局的把李女士都听糊涂了,李女士回应说自己根本就没出过远门,跟上海更本搭不上边,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电话里的男子有预谋的继续走着下一步,他让李女士提供她的银行卡信息,说要检查她的财产来源,如果不查,将告知公安局冻结李女士的财产,并拘留李女士。经过这么一番连环恐吓,李女士就把自己的工商银行卡号发给了对方。
刚发过去李女士就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突然手机又收到一条短信,是来着工商银行的消费提醒,说自己的卡里的4万块钱被取走了。这是李女士才清醒过来,原来自己被骗了!李女士赶紧和家人一起到告成派出所报案!
通过李女士的这个事件,真的希望大家平时一定要对陌生短信,陌生号码多留心,尤其是涉及到银行卡信息和转账汇款等字眼儿一定得谨慎儿,千万不要给陌生人透漏自己的信息和转账汇款。这就是一起电信诈骗,其实像这中诈骗信息已经不是一次发生了。
【链接】1.在2014年北京一位外企工作人员小杨接到了一个号码为“000190852212”的电话,接电话后语音提示称她有一封邮件在邮局未取,可按9进行人工查询服务。“转到人工后,对方说是中国邮政的工作人员,说我有一封来自上海的邮件未取,他帮我查看后称里面是一张法院传票。”说是信用卡透支,小杨说,对方听她说没办理过上海的信用卡后,又改称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内部系统协助报警,随后开始套取个人信息,让小杨汇钱,一听汇钱小杨就赶紧报了警,这才避免了一场骗局。
2.据《羊城晚报》5日报道,3日上午仅广州越秀区的一栋办公楼内就有30余人接到过该电话,除了“挂号信未签收”,还有如“在上海申购了一个车牌后,名下有多次违章记录”、“挂号信显示您在北京的银行账户有20万刷卡记录未还清”等不同的由头,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但这些电话对办公效率造成了影响。
3.2012年3月15日,永康市民老杨就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老杨按短信里提供的电话打了过去,“邮政局”的工作人员回复,在老杨的邮件里查出了毒品,让老杨和一个缉毒大队的民警联系。结果该“民警”表示要将银行卡冻结,除非升级到下一步保密措施才行,老杨赶忙去银行操作,结果发现账上的5万元现金被人转走。
4.2012年4月20日小李收到一个温馨提示,“社保补助金还未领取,将过期取消,请速与社保管理中心联系:0579-86249385,社保局”小李想也没想就回拨号码,在自称社保局的工作人员解释下,要拿回过期的2000多元,必须拿一张银行卡进行一个操作。小李按照要求,在农行ATM机上进行操作,却发现自己卡内的3万元钱已经转入了他人账户。
全国各地都又类似的电信诈骗信息出现,治理打击很关键,但自我防范意识一定要强!阻止上当,必须得从防骗开始!在这里也给大家说几个识别骗局的好办法。
诀窍一:警惕可疑“110”
近期犯罪分子通常利用“号码任意显”等改号软件、号码转换器,对自己的号码进行“伪装”,使拨出的电话在对方的手机上显示为预先设置的任意号码。不法分子通过伪装过的“110”特服电话号码,引诱接电话的群众落入他们设置的圈套。
提醒:“110”只是接警平台,不是对外拨出的号码。若警方对外拨出电话,会显示为一个正常的固定电话号码,不会显示为110或其他类似的“特服号码”。
诀窍二:留心“+”打头的来电
为增加欺骗性,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改号软件将号码伪装成公安机关的办公电话。如果对方不相信,不法分子就要对方立即打114查询该号码的所在单位。待对方查实该号码确系公安机关的电话后,不法分子便会继续给受害者打电话,这时对方往往会信以为真。
提醒:改号软件并非天衣无缝。经过网络软件伪装过的号码通常前面会带个“+”号。比如,若不法分子想让对方的来电显示为“1234567”,实际上则会显示为“+1234567”。市民如果接到这样的“+”字头电话就要多留个心眼,极有可能是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改号软件伪装过的“虚拟号码”,须提高警惕。
诀窍三:“电话笔录”子虚乌有
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邮局等行业工作人员实施诈骗时,通常编造与诈骗对象有关的危难情况。常见的借口,如称对方有一张法院传票,有一个邮包因涉案被查扣,有一张信用卡因透支被银行起诉等。
提醒:接到这样的“危急”电话首先一定要镇静,向有关部门求证,辨别事情真伪。警方不会通过电话来制作笔录。同时,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不会让当事人将资金转到任何个人名下的所谓“安全账户”中。
诀窍四:看好网上银行密码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群众对各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快捷支付等新型银行业务的不熟悉,套取群众个人信息进行诈骗。不同的银行、不同业务类型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用户在琳琅满目的业务类型面前难免一头雾水,很容易因不熟悉相关业务而被不法分子引入诈骗圈套。
提醒:市民在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一定要咨询清楚,了解新办业务的各道“安全防线”,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特别是像网上银行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动态口令卡等核心信息。
【评论】上当受骗确实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遇到这种事情更不能藏着掖着,要多很身边的人讲一讲,让大家都有所警惕,防止身边人再次受骗!当然还是那句老话,遇事要冷静,不要别人恐吓就啥都说了!如果你害怕可以报警,千万不要让你转账你就转啊!
你还知道哪些电话诈骗的事例,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讨论,避免咱们身边的人包括自己上当受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