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健康的人而言,血小板常常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在体内凝血和止血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有些时候,血小板数值会表现得很“顽皮”!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减少止血不足而易于诱发出血,诸如鼻血、牙血、皮肤血点与紫癜,月经量多等,随着数量的减少而出血风险逐渐加大,但并非一降低就会发生。一般而言,血小板低于30~50易于出现自发出血倾向。
临床上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增多,少部分是有原因可查的,诸如感染、药物、脾亢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可以诱发血小板减少,对此,消除诱因或缓解疾病有助于平抚其任性而趋于恢复。
如何应对血小板数值的顽皮?
血小板减少者,行为动作需要谨慎,避免从事危险易于造成创伤的工作及运动,伴发血压高者需要良好控制、糖尿病需要防治血管病变、重症肝病患者需要改善凝血功能等等。
不论血小板减少与增多,烟酒都要严加把控,最好戒除,饮食清淡一些,不宜煎炸熏烤及过于重口味,血小板减少者海鱼不宜,而血小板增多者适当多些食用深海鱼油有益,但海鲜与牛羊肉等发物需要控制为宜。
中医介入帮扶有益!
从中医角度辨析而言,“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予以调肝扶脾益肾辨治有益于减缓出血,稳定血小板减少病情而促进恢复有益。
综上所述,血小板减少患者,当血小板数值提升至安全范围内时,不必过于纠结和担忧,动态观察,加强日常防治措施。
多数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望在六个月左右至一年之内获得缓解,成人血小板疾病,尽管易于进入慢性状态,可以获得良好生活与生存,但也不可忽视病情加重的可能,还是要积极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