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保留受者自身免疫功能和供体微量植入为特征的“微移植”——本文进行相关要点科普。
完整的微移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预处理:
微移植的预处理主要以尽可能彻底杀灭恶性细胞和肿瘤细胞为目的,按照肿瘤细胞生物学特点和药物针对性的异同进行相关方案组合,它可以为化疗(针对AML主要包括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和去甲基化药物(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地西他滨等)或者靶向治疗药物(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TKI等)。
但是,尽量避免应用免疫抑制剂如全身照射(TBI)、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及环磷酰胺等,为的是尽可能保留受者自身的免疫功能。
2)程序性输注供者动员后外周造血细胞
包括HLA配型部分相合或完全不合、血缘相关或无关供者的G-CSF动员后外周造血细胞等。
3)形成供者微量嵌合(<1-2.5%)
微移植希望形成永久性或短暂的供体微量嵌合,但不期望形成完全或混合嵌合体植入;
4)诱导GVL/T或和受者抗白血病/肿瘤效应(RVL/T)
5)移植前后不做GVHD预防,但最大限度避免临床GVHD的发生。
微移植实际上是将移植、化疗和免疫治疗有机结合的是一种新的治疗模式(革新和扩展了的新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传统的细胞免疫治疗)。
它与经典的清髓和非清髓移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预处理理念、目的和方案不同,经典的清髓和非清髓移植均强调对受者的免疫系统进行彻底清除,强调采用TBI、氟达拉滨或ATG等免疫抑制药物。
此与微移植预处理尽量保留受者自身免疫功能、避免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其次,微移植强调供体细胞的微量植入或短暂的供体嵌合,而且不期望形成完全或混合供体细胞植入,此也与经典移植形成完全或经混合植入转为完全植入的植入模式不同。
而且,微移植除诱导GVL/T效应外,也诱导了RVL/T效应;更重要的是,微移植虽连续输注了较大量的HLA不相合供体细胞,但并不进行GVHD预防,而且基本上避免了临床GVHD和间质性肺炎等经典移植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微移植避免了临床GVHD而且能快速恢复造血,因此,不但提高了移植的安全性,改善了病人的存活质量,而且,更加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此外,微移植的供体来源不但包括了血缘相关\HLA部分相合供体,而且也包括了非血缘相关及HLA完全不相合的供体,真正完全跨越了HLA屏障,彻底解决了移植的供体来源问题。
但是,划重点——与经典的清髓和非清髓移植相比,微移植诱导的GVL/T效应相对较弱,白血病复发率相对较高。
据最新的研究发现:
①:微移植治疗中低危AML的LFS及OS与非清髓移植相近(70.7% 与61.4%和59.6%与57.9%);
②:非复发死亡(NRM)微移植组仅为9.8%,显著低于非清髓移植组的为22.6%;
③: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但白血病复发率微移植组略高(32.3%与22.8%)。
虽然统计学未见显著差别(P=0.225),但亦显示某种趋势。相信随着新的增强GVL效应措施在微移植中的应用,微移植方案将更加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