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登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婆婆叫醒了我,我揉着惺忪的眼睛不解地看着婆婆,从我到登封的这些天公公婆婆从来没有因为我睡懒觉而责怪我,今天为什么这么早叫醒我呢?
“去镇上赶会去不去?” 婆婆看我揉着眼睛笑了笑问我,“赶会”?我更加不解了,听说过赶集的,那还是从书上看到的,没听说过赶会,脑子里想了一下,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看看“赶会”是什么新鲜事,这么一想从床上爬了起来,梳洗完毕就跟着婆婆出门了。
镇上离家里也就半里地左右,坐公交车很快就到了,下了车往镇上广场方向走去,远远地看见一条街摆满了摊位,人来人往的十分拥挤。婆婆告诉我:“镇上逢单是集,逢九是会,今天是十九,大会” 。我心里一想,都二十一世纪了,登封还有这么传统交易方式存在,我带着惊奇的心情和婆婆逛起了“会”。
镇上的会以广场东边十字路口为中心,摊位横竖摆了两条街,一个摊位连着一个摊位,也有摆地摊的。有卖衣服,鞋子,有卖糖果,蜜食,水果,有卖红枣,核桃,等干果的,还有卖树苗,农具的,商店也把日用品摆在自家店门口,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和婆婆慢悠悠地走着,到现在我才知道,婆婆喜欢逛集市,即便是不买东西,走走看看,快回家的时候在集上吃一碗炒凉粉或者烩羊肉就心满意足了。
“婶子,你赶会来了?这是你家媳妇吧?真好,跟亲闺女一样。” 我挎着婆婆的胳膊走着正在出神,耳边传来了一句打招呼的声音,我扭头一看,一个中年女人正在跟婆婆说话,婆婆对我说:“这是老家的堂姐,我该叫姐姐的。”婆婆所指的老家是祖上居住的地方,因为老家建水库,爷爷带着一家人落户到别的村子,我和老公结婚时并没有举办婚礼,老家的人并不认识我,我点了点头叫了声:“姐姐”,婆婆满意的笑了笑,接着转过头跟那位堂姐说:“你家孩子多早办事,办事的时候说一声。”中年女人脸上堆满了笑,“那是自然的,肯定会跟婶子说。”寒暄过后中年女人说有事先走了,我和婆婆继续慢吞吞地走着,我们并不买什么东西,可是婆婆觉得对于我这个刚到家的媳妇不买点什么东西觉得不好意思,总是问我需不需要什么,我都回答:“不需要”。
就这样东西一逛西一晃的太阳已经西沉,初秋的天气很凉爽,登封是个四季最为分明的地方,早上出门穿着长袖T恤这个时候很舒适。天还没黑下来,摆摊的人不着急回家,婆婆挂念着家里喂养的牲畜,我只好跟随着回家。
其实“逢九” 的会并不是镇上最大的会,每年最大的会是春节前十天,镇上两条长街摆出来的小摊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时卖鱼的,卖鸡鸭的,卖熟牛肉和生羊肉的都出来了。四里八乡的人都到镇上来赶会,连住在山里的人也步行过来,乡民手里拿着编织袋,计算着口袋的钱,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比较比较,直到编织袋鼓起来,口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才满意地回家。
婆婆每次“赶会” 都很隆重,总要梳头一番,抹上点面霜,穿上较新的衣裳。在“会”上总会遇到熟人,娘家的或远亲,停下脚步聊聊最近过得咋样。“集会”并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更多的是汇集了许多的乡里人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