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一种肠病毒(enterovirus)分为A和B两类,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感染后人会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潜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全身不适。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即在鼻咽部、会厌、舌和软腭部出现小疱疹,粘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据调查(R0binson,1958)伴有口咽部疱疹和皮疹的急性热病中,79%为柯萨克A型病毒所致。
皮疹可为疱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外周侧、背部、四肢背面,呈离心性分布,尤以面部、手指、足趾、背部皮疹多见,故称手、足、口三联症(hand-foot-mouthdi-sease)。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儿童多见,成人感染占21.7%(Robinson,1958)。临床表现除上述外,主要特点为急性发烧、皮疹。脑膜脑炎伴有Guillain-Barré综合征和急性病毒性心肌病(Bell、Grist,1968,1969)。显性及隐性感染比例达1∶50-100。
柯萨奇病毒B型感染引起特征性传染性胸肋痛(epide-micpleurodynia)即所谓Bornholm′s病。可合并脑膜脑炎、心肌炎、发烧、Guillain-Ba-rré综合征、肝炎、溶血性贫血和肺炎。
柯萨奇A组病毒可引起1日龄新生乳鼠松弛性麻痹,继后发生呼吸变慢、变弱、变浅,12-14h内死亡,有的引起肢体性麻痹毛松及全身麻痹。病理组织学显示:骨骼肌广泛受损,呈水肿,淀粉样变性,局部坏死细胞浸润,当鼠龄超过24h后,小鼠对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下降。柯萨奇A组病毒多数型别的毒株不能在培养的细胞生长,但近年研究报道,A组的一些病毒可以在RD细胞(横纹肌瘤细胞)上生长。
柯萨奇B组病毒可引起乳鼠全身虚弱、震颤、肌肉痉挛性麻痹,死亡前有呼吸困难、青紫等症状,一般在48h内死亡,存活的小鼠可显示发育障碍和一般的共济失调。脑内注射后导致脑软化,伴有囊肿,肉眼可见肩胛间脂肪肿胀、灰白的局部透明区,有的还可以发生胰腺炎。组织学显示,随意肌局灶性坏死,炎细胞浸润,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等。A组病毒不引起此类病变,当鼠龄超过48h,则对病毒感染性大大降低。柯萨奇B组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上生长,并引起细胞病理改变,导致细胞死亡,病毒释放。基于上述特点,分离柯萨奇A组病毒以乳鼠最为合适,而分离柯萨奇B组病毒则以细胞培养的方法最为合适。
柯萨奇病毒可以引起脑膜炎和轻度麻痹、胸膜痛、肋间痛、Herpangina、呼吸性疾病、结膜炎以及手足口综合征。手足口病患者中许多与柯萨奇A组病毒16感染有关,是手足口病暴发传染的重要病因。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注意休息,针对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预防继发感染。做好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及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