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

一天一点晴 · 2016-10-21 10:18:25 · 3399456 次点击
法王寺,创立至今已近2000年,是佛教传入后中国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其背靠嵩山南麓,左右山峰如双阙、似两翼,寺前诸山排列如拱,地形占尽嵩山之胜。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3903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1494 狮子座,中国建造,中国古代,九华山,骆宾王
法王寺远景。大唐时期的嵩山,一度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京城名流硕儒放遁山林的“热地”。阮籍、刘希夷、李白、陈子昂、王维、宋之问、王昌龄、岑参、高适、骆宾王、孟浩然、白居易、谢灵运等,均留下以嵩山为题的诗作。晚年的白居易潜心佛法,多有诗作和释门有关,其中《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曰:双刹夹虚空,缘云一径通。似从忉利下,如过剑门中。 灯火光初合,笙歌曲未终。可怜狮子座,升出净名翁。 在那个以诗歌擅长的盛唐时代,殿堂建筑也是轻灵飘逸、充溢律感的。一向被认为不善砖石建筑的中国古代工匠,此时却承袭六朝的遗范,在佛塔营建中大量使用了砖石,并发明了“叠涩”技术,使相对缺乏曲线变化的砖石材料被赋予了生动气韵。 法王寺,像大多数中国古代寺院一样,所能存留迄今的建筑不过是历代累计建筑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后,法王寺香火难继,破败不堪,昔日风采一去不返。近现代以来法王寺越发没了“寺”样——1986年,曾有两位九华山僧人试图复此“华夏第一菩提道场”,及至寺院,满目尽是杂草丛生,古碑横陈,畜禽觅食,污秽遍地,不由目瞪口呆,号啕而去。历史,选择性地遗忘了法王寺,却同时给它留下了建筑经典。 法王寺现存4座唐塔和两座墓塔。因佚失塔铭,唐塔只能屈以1、2、3、4数字命名。其中,1号唐塔体量最大,高35米,形貌显赫。它位于距寺后约200米的山坡之上,方位是十分准确的正南正北向。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3223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1494 狮子座,中国建造,中国古代,九华山,骆宾王
1号唐塔风姿挺俊秀丽。

国内现存百余座唐塔,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塔身素净,全无大片的雕刻与彩绘。1号唐塔亦如此。大凡嵩山塔,多外涂白灰,即便青砖外露,经久之后多归于“黄色”。这充满神奇变化的色彩,若深究起来,和中国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木、火、土、金、水五行说,有着偶然的对应:东岳泰山对应木和青色,南岳衡山对应火和赤色,中岳嵩山对应土和黄色,西岳华山对应金和白色,北岳恒山对应水和黑色。”唐塔给予人的感受,柔美里包涵着舒展,自信中孕藏着凝重。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性质,却在唐代匠师中找到了和谐。尤其是空间的曲线处理,将原来严肃单调的方正形,以叠涩出檐、适度收分,令凝重、直挺的塔身奇异地舒展起来。 1号唐塔的内观,设方室一间(高31.48米)直达顶部,内庋明洪武六年(1373年)周藩所施白玉佛像一尊,称“阿弥陀佛”。现代建筑史学家刘敦桢眼力颇高,谓其“制作甚劣”,颇似应急之作。查考背景,始知此玉佛乃周藩为庆生子时“批量”生产,共三尊,另两尊存于会善寺和少林寺,同样精美不足。即便如此,这尊并不美的佛像仍于1996年被盗墓者割去了头颅,在文物贩子手中呼啸颠簸,未知所踪。1号唐塔的外观,使用了长方形、方形(转角处用)青砖。唐砖烧得坚实,尺寸如一,经得住酥碱,其砌法是唐代常用的——灰缝不岔分,砌工实在,黄泥满缝。在塔高5.5~8.65米的四周外壁,有明显砍凿痕迹和三排架梁卯口,四周残存有铺地方砖和石柱础,据此推断塔四周原设有回廊。刘敦桢在其《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谈及早期佛塔的形范,明确说出:塔之构造,自石造易为砖、木,塔内设佛龛,有置梯级以便登临,其外部更绕以栏廊,覆以重檐,则与我国传统之木楼阁建筑日益雷同。绕塔的栏廊遮阳避雨,塔、廊配置构成的外观景致,想想就觉得诗情画意。 与1号塔的卓然不群相比,它东边体量小了许多的三座唐塔便自然成为“金牌绿叶”。与1号唐塔一样,它们虽在专家学者眼中既珍且重,但大自然和毁塔者显然没把这些砖石物件当个腕儿,又是风化又是砍凿,一个塔铭也没留下,终使其身世成谜,无处追根溯源。按个头数,同样坐北朝南的2号塔排第二,被刘敦桢评为四大绿叶中“外观最美”。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6664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1494 狮子座,中国建造,中国古代,九华山,骆宾王
2号唐塔是单层方形砖塔。
这座单层方形砖塔没有1号塔那么抢眼的外观,它式样古朴典雅,高15米,边长4.4米,塔身向上略有收分。塔刹高5.35米,基座为砖砌覆钵体,上部四角有石雕蕉叶,中间置石雕山花形,精美异常。覆钵硕大,为砖构,但其上所施山花蕉叶与莲座、莲盘、宝珠等等则皆石制。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3894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1494 狮子座,中国建造,中国古代,九华山,骆宾王
2号唐塔的石雕蕉叶。图片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维修时拍摄。
2003年8月~2005年12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历时两年有余,对法王寺塔群进行勘测、修缮。维修过程中,2号唐塔有了重大发现。此前,法王寺1号塔已被多次盗挖,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2000年的考古发掘并未发现任何东西。2号塔地宫此前也有盗洞,但发掘后发现地宫完好无缺,考古人员在2号地宫中发现了一尊和尚真身坐像,虽残损严重身世不明,但彩绘袈裟依然可辨。这座河南省截至2000年底发现的唯一一处和尚真身坐像,国内罕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宗教价值。然而惊喜远未结束,地宫中陆续出土了白瓷、黑瓷、鎏金镂孔铜炉、玉念珠、珍珠、玉戒指、飞天舍利盒、开元通宝等珍贵文物20余件。其中白釉细颈瓶等瓷器为晚唐时期邢窑系产品,世所罕见。不过,出土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飞天舍利盒,除去极富想像力的精细雕刻外,盒内的“三颗佛牙”遗物,似乎间接证明了“隋仁寿二年增建舍利塔”之说的真实。2004年,法王寺正式将2号唐塔出土的“佛舍利”迎回寺院,并投资数百万修建了灵骨堂。 然而疑问还在继续,为什么疑似隋朝大舍利塔的1号唐塔没有真身舍利,2号晚唐墓塔却封存了它呢?随着《释迦舍利藏志》碑铭记出土,答案得以揭晓,碑铭曰:汉西来释迦,东肇佛坛,嵩之南麓法王寺立矣。隋仁寿间帝敕建佛屠,遣使安真身舍利于内,殊因移匿地宫密函之,盖护宝,非不恭也。法门圣物,世远疑失,诚恐镌石以记,祈圣门永辉。圆仁、天如。大唐会昌五年。碑中所言“会昌五年”,正是举国僧尼寺院遭遇生死劫难之际。为护佛宝,日本游历僧人圆仁与法王寺天如法师等人机智地将佛宝转移到不甚引人注目的小塔之内,终使舍利免遭劫难。多幸先贤书写碑铭以备后世,让后人少了许多破译历史密码的浩大工程,使人们得以一窥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这宗“毁寺四千六百,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的“会昌法难”事件之一二。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3597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1494 狮子座,中国建造,中国古代,九华山,骆宾王 并列的3、4号唐塔形制十分近似,4号塔高7.87米,两者皆无塔心室。
2号唐塔以北17米处,并列着3、4号唐塔。这两座单层砖塔下部均承以门式之座,塔刹皆置石雕宝瓶,分别高为8.76米和7.87米,两者无塔心室,体态略显敦厚。这两座佚铭唐塔未经维修前均已风化、移位、残损严重,虽同为唐代砖塔,砌法同样,然砖质粗糙,外表均无泥皮。由此另论,1、2、3、4号唐塔艺术水准是随着时代递进呈现走弱、式微的趋势。不过,四塔彼此顾盼一区,淡祛了本应清冷肃杀的“墓地”感,倒是添了几分袅晴丝,春如线式的“暖意”。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3548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1494 狮子座,中国建造,中国古代,九华山,骆宾王
月庵海公圆净之塔,身量虽小,却是嵩山地区雕刻最为精细的一座元代砖石墓塔。
月庵海公圆净之塔在1号唐塔西南约300米处,这座建于1316年的元塔离群索居,独立于灵台山巅茂密柏林之中,其形制为六角七级仿木构密檐式砖塔,通高11.83米,边长1.2米,是嵩山地区雕刻最为精细的一座元代砖石墓塔。其塔身为条砖干摆法砌筑,身量虽小,叠涩檐形却大,似束腰大帽,风致嫣然。
嵩山法王寺:华夏第一菩提道场2319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1494 狮子座,中国建造,中国古代,九华山,骆宾王
弥壑澧公和尚之塔。
离1号唐塔110米处的西南方,是建于1691年的弥壑澧公和尚之塔。其形为六角七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11.7米,底边长2.1米,底层颇高,塔身熟黄,塔檐下有彩绘。这座清塔彩画鲜明,塔基略有风化外基本完好,虽是近时期俗世文化支配下的产物,然认真严谨的态度使这座不太知名的清塔还能看得过去。身为修行千年之久的古寺,法王寺曾经有过的佛塔墓塔何止区区6座,只是没有翔实文本可据而已。那些消逝的塔,白居易没有给我们答案,历代文人骚客也对此视若无睹,只有明代王守元和梁谊对法王寺塔稍加青睐,写下了“琳宫飘缈烟岚重,宝塔微茫紫气旋”,“最怜崇塔如迎客,云外亭亭出碧巅”的诗句。可惜文句过于意象,令人无从“由诗鉴史”,作进一步的探究、肯定。

文来自:太室

个人签名:
一天不看智慧登封,都不知道登封发生了什么。。。
4 条回复  
雪中松 小学六年级 2016-10-21 10:20:27 · 来自手机
顶贴
疯狂的疯狂 小学六年级 2016-10-21 19:46:09 · 来自手机
大美登封
等风来 小学六年级 2016-10-22 00:08:59
古人的智慧
大南溪 小学六年级 2016-10-22 19:37:08
佛生法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