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永泰:出家的公主,哀凉的尼寺

一天一点晴 · 2016-10-19 14:51:30 · 3075600 次点击
永泰:出家的公主,哀凉的尼寺5606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0934
因永泰公主而起的永泰寺,位于俗称大塔沟的太室山西麓。至此太室诸刹终尽,莽勃之气隐形收拢。据寺中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所做石碑之《大唐中岳永泰寺碑颂并序》:粤兹宝界,创自后魏正光二载,孝明帝之贤妹……确乎出俗,入道为尼。……敕为置明练之寺,兼度士庶女等,百有人矣。……有唐贞观三载,议将尼寺居山,虑恐非人侵拢,敕令移额于偃师县下置,此因废焉,至神龙二载(公元706年)七月二十五日,有嵩岳寺都维那僧道莹奏闻:此古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居住。伏望天恩,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蓝置寺一所,请以“永泰”为名……
永泰:出家的公主,哀凉的尼寺1029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0934
1936年,中国营造学社面前的这一重要唐碑,却是一副潦倒状态:“天宝十一年碑在寺北菜圃中,正面、侧面皆刻佛像甚雄丽,北面镌碑文,惜下部埋于土中,未窥全豹。”但在艺术上,“用平浅的阳文雕刻佛像、飞仙,手法异常豪健”。如今,唐碑已扶正安稳放置于天王殿右侧,以正“肃敬”。 民国25年的尼寺,颓然茂草、荒垣不治,故现代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笔录,除建筑以外,多有悲悯流露:现在寺中田产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全部被没收,仅一老尼九十余,携徒与徒孙各一,以力田自活,状极可悯。现居永泰村的盛清和老人口述核实了刘敦桢的描述,并间接旁证了深山孤寺的荒凉:“我奶奶民国9年迁居来的,此前寺院外没有人家,后来姑姑入寺为尼。我从小在寺里长大,给寺里干些杂活。民国初年87亩耕地没收后(即1928年冯玉祥主豫时没收寺产政令所为),尼僧日子就难了。”殿宇因少了僧尼,越发破损几近废弃。直到1994年,尼寺独一户人家(非僧人),受文物部门之托,守护没有香火、神像缺位的千古残衰尼刹。 这种淡淡的哀凉气息,或许是尼僧寺院固有的特质,今日久居或偶尔身心其间,那气息会不依不饶地萦绕左右。用心感受或许能够意外发现新的“哀凄”案证:三尼相依为命固守残寺的无助,或许来自不可抗拒的时代政治性迫逼或抑制,然前朝尼僧合葬的遗风,极有可能来自尼僧内心自觉的出世观。在嵩山现存200余座墓塔中,两僧同葬一塔仅两例,除肃然、无为以外,肃然门徒明宗、无为的门徒洪镜仿效师辈同享一塔,不过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立明宗、洪镜墓塔废毁无迹,其石质塔铭“孤件”,镶嵌在1994年重建的六祖殿山墙,观之顿生莫名的“悲悯”。
永泰:出家的公主,哀凉的尼寺966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0934
肃然、无为普同之塔。
1638年建造的肃然、无为普同之塔(“普同塔”同“普通塔”),掩映于永泰寺后山约300米处的杂木林中。多年前数十位居士铺设了一条碎石山道可直抵其塔,但很快杂木林又覆盖了这一片区域,极似瓶形喇嘛式砖塔依旧绝少被人搅扰。那砖砌的塔基后半部分因山水冲浸已经塌损,所幸塔铭字迹清晰可读:明圆寂慈恩师肃然、无为炜敬、果觉灵立祖普同(通)之塔,大明崇祯十一年岁在戊寅季春至孟夏孝徒明宗、洪镜同建。或许是建筑意义上的“普通”,刘敦桢并未给予其塔以文字陈述。先生当年所列寺中重要遗物:“仅有砖塔二基,及千佛阁、唐开元碑、石灯台等。”砖塔二基,并非指均庵主塔和肃然、无为普同之塔,而是当日被刘敦桢“依少林寺同光、行钧二塔”,断其年代“似较法王寺塔稍晚”中唐前后的密檐式砖塔。先生在其后著的《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寺东北山坡下,存正方形密檐式砖塔二座。……刹顶结构为在方座与莲瓣上安置相轮,与云冈石窟的浮雕塔同一形式。……现存二塔的式样当然不是北魏遗物,也不是真藏的九级浮图,但是否即为道莹的支提,尚须获得确实证据才能决定。中国营造学社对永泰寺佛塔的判析,依据了唐碑。碑文记述了佛教建筑史上特别浓重的一笔,即隋代“文帝应命”,“乃召天下梵场,令起塔供养,为苍生之祈福也。”那次帝王之命,九州一并响应起塔,并未留下建筑实物,却成为佛教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绕不过的话题。
永泰:出家的公主,哀凉的尼寺3723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0934
永泰寺塔如今已加以修整、稳固。

589年杨坚灭陈,结束了天下分崩离析273年的混沌残局。此时距永泰公主出家“纪年”已有68年,若公主长寿,时为耄耋之尼了。此前,北周武帝宇文邕断绝道佛二教。起因不独意识形态方面的利害得失,恐怕多虑是来自数百万释子“免税逃役”之弊。于是,以搜查到寺院密藏武器为借口,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一时百万释子复为军民。至于前朝寺观建筑、神像无辜牵连损毁,纯为一种“暴力”表象而已。北周的排佛毁道多大程度上殃及嵩山永泰寺,已无翔实文本可资。而隋朝初年永泰寺“重加修复,又度尼二十一人,以崇景福暨”,似当有所依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佛道教建筑至隋唐而极盛。隋文帝大崇释氏,敕建舍利塔于天下诸州,盖均木塔也。”若梁先生所言不误,那仁寿年构建永泰寺、法王寺二塔,也应该是木制塔刹。然木质建筑易朽、易焚的缺陷,推判两塔损毁不迟于唐。70年前永泰寺、法王寺所遗存3座高大的砖塔,无疑是唐以后“砖石之用渐多”的遗物。不过,永泰寺一座体量排在第二的唐塔倒塌了,即刘敦桢所称“西侧者塔身上加叠涩檐七层,高11米余”者。那倒掉的塔是在营造学社成员走后不久发生的,没人能确定它倒塌确切时间和诱因。那座永诀的塔址位于今永泰寺塔西南100米,形制与东侧者即今冠名永泰寺塔酷似。永泰寺塔系唐代密檐式砖塔,南北坐向,南面辟券门,塔门高2.6米,东西两面宽4.8米,南北两面深4.3米,平面呈正方形,塔体通高24米,黄泥砌砖而成,外壁原敷白灰皮,与嵩山诸多砖塔外饰同类手法。另,塔室内部仍为方形,上部呈空筒状直通塔顶,塔内壁面上没有挑出的叠涩砖层,似古时便没有安置楼板供人上下。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柔和秀丽。
永泰:出家的公主,哀凉的尼寺9206 作者:一天一点晴 帖子ID:170934
无名塔位于寺东北山坡东侧,刘敦桢一行勘察之时此塔仍在,不久以后此塔倒塌。散落的砖石,大概被周边的山民挪用,今犹存塔基掩没土中。从当年学社所拍照片看,塔基已岌岌可危。2007年夏,三位新锐的西式画家至永泰寺写生。经过审美训练的画家们,与70年的刘敦桢们有着同样不俗眼力,两代人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集中在了寺后十一级浮图或寺中唐碑、唐经幢之上,几乎忽视了其他。用画家的话来讲:“只有帝国时代的东西,才是经典的。”
随后的日子,他们各自闭门或择荫凉处经营、起稿、涂抹……结果,三位风格迥异的画家,画出的砖塔、石碑、石幢基调、色调、意调,一律有种淡淡的沉郁、凄凉、神秘的混合气息,不大符合现实中的物景真实感知。画家再次率性坦言:“惟有这般地画,内心才踏实。”这并非故作矫情。一如民国25年刘敦桢那句学术之外的感慨“状极可悯”,纯系内心感受。或许尼僧寺庵天然地存在着某种特有的性格气场,以至于无觉无味地感染了来者。来源:太室
                    
个人签名:
一天不看智慧登封,都不知道登封发生了什么。。。
6 条回复  
淡定幸福 小学一年级 2016-10-19 14:54:26 · 来自手机
长知识
燕儿飞飞 小学六年级 2016-10-19 14:55:17 · 来自手机
现在de公主谁还出家
申请微笑 小学四年级 2016-10-19 15:28:56
恩,知道了
1帆风顺 小学六年级 2016-10-19 19:09:32
学习历史知识
与你同行 小学六年级 2016-10-19 19:29:12
长知识
清风化雨 小学三年级 2016-10-20 09:21:10
冷漠萧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