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医院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麻醉师打一针,让病人“睡一觉”,不知不觉就做完手术了。其实,大家并不了解他们工作的特殊性。
24日,记者跟访了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赵立福的一天,发现在每一台手术的背后,都凝聚着麻醉师的心血。
晨光中,他走向忙碌的一天
清晨6时50分,赵立福从东坝的家中出发,步行40分钟来到医院,说起步行的原因,赵立福很无奈:“工作太忙了,走路成了唯一的锻炼方式。”
在医院11楼,记者换上消过毒的衣服,戴上口罩和帽子,沿着地面的箭头指示,经过两道门,进入手术区。整个换衣过程就花去15分钟。“这也是我要早到一个原因。”赵立福笑着说。
“赵主任,今天上午一共有17台手术,你的手术有3台。”一进办公室,麻醉医生顾其军就向赵立福报告了上午的工作。“17台,这么多?”一旁的记者不禁有点惊叹。
“今天算是比较少了,多的时候一上午有近30台。”赵立福告诉记者,麻醉科共有麻醉师13人,平均每天每人要做2到3台手术。
无影灯下,他是“护命使者”
上午8时15分,记者随赵立福进入第5手术室,他是这台手术的麻醉师。
患者已躺在手术台上,即将到来的手术让患者有点紧张,“没事的,就是睡一会。”赵立福笑着安慰到,给患者消过毒后,分别对其右颈部和脊椎做了穿刺麻醉。
8时50分,术前的准备完成了。
8时58分,手术开始。
“麻醉只是手术的开始,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赵立福站在手术台前,关注着麻醉监控仪上的各项动态数据,并针对病人身体状况及时调节麻醉剂量,并将每项数据记录在麻醉监控记录本上。“这些数据就是病人的全部。”赵立福指着麻醉监控仪上的数据向记者介绍,我要时刻关注病人的五项指标,分别是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持续的观察,手术中麻醉师不能离开半步。
9点50分,手术结束了,患者被推到手术室旁的麻醉苏醒室。
手术完毕,病人如期“初醒”。赵立福按照唤醒程序,叫她的名字,检查她的喉反射、眼睛反应、抬手反应,确认把病人带回来了。
赵立福告诉记者,这间麻醉室配置了专职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人麻醉恢复期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系数,同时加快了手术室的运行效率。
快节奏,吃午饭他每次只用5分钟
第二台手术马上又开始了……
上午十一点半。第三台手术还在准备中,赵立福抽空吃午餐,记者发现他吃饭很快,几乎是狼吞虎咽,整个午饭只用了5分钟。“麻醉医生吃饭不准点,看手术时间安排,可以说我们的肚子像个橡皮口袋,早点晚点,松点紧点都可以承受。” 赵立福说。
三台手术结束后,记者揉着僵硬的脖子跟随赵立福走出了手术室,此时已是下午两点整。
“走,跟我巡视病房去。”赵立福说。
“麻醉医生也要巡视病房?”记者不解地问。
“去了你就知道了。”赵立福说。
在内科病房,赵立福详细询问了一位明天即将要做手术的患者的情况,“老人家,有没有高血压呀,血糖高不高……”
“手术前与病人的交流至关重要,因为许多病人急于做手术会隐瞒病情。”在麻醉手术即将开始前,赵立福会再对病人进行一遍全身检查。赵立福说,病人手术前一天,会跟病人和家属单独谈话,根据病人病历、以前病史及最新情况进行核查,直到确认病人身体状况符合手术条件,才会签字准许病人做手术。这就要求麻醉医生有较高的专科知识,如果由于检查不周,病人一旦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那后果不堪设想。
突发事件,他又接了2个手术
刚刚巡视完病房,赵立福突然接到胸外科主任何东权的电话,一位50多岁的男子从急诊科直接转到手术室。送到手术室时已经昏迷,腹膜后大出血,需要抢救,情况十分危急。
接到命令后,赵立福顾上不记者,只说了句,“情况紧急,你在办公室等我。”
记者再次见到赵立福时,已经是下午6点,“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刚才情况很危急,万幸病人抢救过来了。”在赵立福疲惫的眼神中,记者看到的是欣慰的满足。
“可能有人会认为麻醉师只是负责打一支麻醉针。”赵立福说,麻醉师其实是一个全能医生,“一个好的麻醉医师,是由40%的内科医生、40%的外科医生,10%药剂师,5%的护士和5%的设备师。”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我今天4台手术,明天也是4台,我得把明天的手术交接核查表先填好。”
下午6时30分,记者告别了赵立福。
25日一早,记者为了核实一个数据同赵立福通了电话,他告诉记者,昨晚11点一个突发的车祸手术,他又从家中赶到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