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饮食和生活方式:食管癌的发病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吸烟、饮酒、口腔卫生差等不良生活方式也被认为与食管癌发病潜在相关。
饮食因素:食物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均有可能受到真菌污染。研究报道,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物中存在严重的真菌污染,且多为不同菌株的混合污染。其作用机制包括产生促癌毒素或促进食物中亚硝胺合成并与其协同致癌。腌制食品和红肉类与食管癌发生风险升高相关,高温食物、辛辣和油炸食品亦可增加食管癌发生风险。
吸烟和饮酒因素:吸烟、饮酒是食管鳞癌明确的危险因素。吸烟导致食管鳞癌的可能机制包括对食管细胞的基因毒性作用和长期吸烟所致的亚硝胺累积效应。戒烟可显著降低食管鳞癌的发生率。重度饮酒者发生食管鳞癌的风险明显升高。Meta 分析显示,吸烟与饮酒可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食管鳞癌的发生率。
口腔卫生因素:对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的调查发现,多数居民口腔卫生差,易发生龋齿或缺齿,口腔内细菌滋生,亚硝胺类物质含量较高,增加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此外,口腔卫生不良可与萎缩性胃炎协同作用,增加食管鳞癌的发生风险。
人口学因素:我国食管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男性患者食管癌的诊断年龄早于女性患者。2014 年世界癌症报告数据提示,男性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女性的 2 ~ 4倍 。我国男性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高于女性,男女比例接近 2: 1。
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患者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有关,也可能是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暴露于特定的环境因素所致。国外研究尚未发现食管癌尤其是食管鳞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食管鳞癌患者部分染色体、基因异常有关。最新研究发现了多个食管鳞癌易感位点,这些位点的多态性与饮酒协同作用,直接影响食管鳞癌的发生。
感染因素:人类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一些食管癌高发区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 HPV-16 与食管鳞癌发生呈正相关,HPV 感染者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升高近 3 倍。
其他因素:胃黏膜萎缩患者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人高 2 倍。头颈部和上呼吸道鳞癌与食管鳞癌同时或异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 14% 和 3%,对头颈部癌患者常规行内镜筛查可提高食管癌早期诊断率 49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展为食管鳞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16 ~ 33 倍。胼胝症患者食管鳞癌风险显著升高。另外,1% ~ 4% 的食管癌患者有吞服酸、碱等导致的食管腐蚀性损伤病史 。
(二)食管癌的报警症状
食管癌可能的报警症状包括:胸骨后疼痛不适、进食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或哽噎感、进行性吞咽困难、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等)、消瘦等。我国台湾地区一项研究显示,体质量减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和年龄 > 45 岁与消化不良人群上消化道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国内有学者对超过 10 万例的上消化道内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报警症状对该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的预测价值有限,仅吞咽困难症状有重要提示作用。但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时绝大多数肿瘤已进展至中晚期,因此在我国,报警症状并不能作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必要性的决定因素。考虑我国内镜检查费用较低、普及率较高的国情,建议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及时行内镜检查以降低肿瘤漏诊率。
五、筛查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如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①和②~⑥中任一项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①年龄 > 40 岁;② 来自食管癌高发区;③有上消化道症状;④有食管癌家族史;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⑥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于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以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作推荐。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 >2 h,有梗阻或不完全梗阻症状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