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丧葬习俗流程完整且讲究多,还留存如古荥汉族丧葬习俗这样的非遗项目,核心围绕“事死如事生”和尽孝理念,不同地市略有差异,整体流程如下:
1. 初丧准备:人亡后先放鞭炮报丧,随即请家族长者统筹后事、找阴阳先生开殃榜,确定入殓、下葬等时辰和忌讳事项。接着趁遗体有余温时为逝者梳洗穿寿衣,移至堂屋停放,还会在灵前点长明灯,同时焚烧逝者临终前的衣物等,即“烧铺”。部分地方会给逝者含“口噙钱”、塞“打狗饼”,以防其黄泉路遇麻烦。
2. 入殓与吊孝:入殓前棺底常铺草木灰、柏叶等,还会放垫背钱,遗体入棺后多不立即封盖,方便亲友瞻仰。吊孝时亲朋持火纸、祭品前来,孝子们穿孝衣跪于灵侧回敬。入殓前部分地区需请逝者外家(男为舅家,女为娘家)过目棺木和寿衣,孝子还要向其请罪,获许可后才封棺。
3. 出殡前仪式:出殡前夜有报庙和送城仪式,由主事人引领亲属带火纸、鞭炮前往村庙或村外路口焚烧,意为向神灵和城隍庙为逝者报备。部分地方还会请阴阳先生判定出魂时间,届时家人需外出避殃,归来后敲铜器驱魂。
4. 出殡下葬:这是丧葬高潮,会请响器助兴。出殡时长子通常要摔碎灵前的“老盆儿”,随后起灵。下葬需按风水先生定的向线放置棺木,不能偏斜。下葬后亲属会修整坟形,部分地区有长子捧骨灰或牵引灵车的习俗。
5. 后续祭奠:下葬后连续三天黄昏要去暖坟,烧火纸和麦秸为逝者取暖并修整新坟。埋葬第三天有“赴三”仪式,带岁数饺子等供品上坟。之后每七天祭奠一次,直至“断七”,期间头七要在太阳出来前圆坟。后续还有百日祭、周年祭等纪念仪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