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暑指南:科学应对高温,远离中暑威胁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易受影响,中暑风险显著上升。本文将从中暑的成因、类型、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等方面,为您提供实用的防暑知识,助您安全度夏。
一、中暑的成因与类型解析
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引发的急性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类型:
-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盐分补充不足,导致肌肉痉挛、头晕乏力,体温多正常。
- 热衰竭:常见于老年人及高温适应不足者,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湿冷、血压下降,体温轻度升高。
- 热射病:最严重类型,分劳力性(青壮年剧烈运动后)和非劳力性(老弱病群体温骤升超40℃,伴神志障碍、多器官损伤,病死率高。
- 日射病:烈日直射头部致脑组织充血水肿,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
二、易中暑人群与早期症状识别
高危人群
- 户外劳动者:劳动强度大、通风差、营养不足者。
- 特殊体质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孕妇、肥胖者,及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
- 室内易感者:长期处于闷热密闭环境(如无空调的潮湿房间)人群。
早期预警信号
- 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
- 体温轻度升高、皮肤发红、脉搏加快。
-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并降温补水,避免进展为重症。
三、全方位防暑措施
1. 减少高温暴露与强化防护
- 规避高温时段: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如需活动选择树荫、遮阳棚等阴凉处。
- 着装与防晒:穿宽松透气浅色衣物(棉麻材质最佳),戴宽边帽、太阳镜,涂抹SPF30+防晒霜并定时补涂。
- 室内环境优化: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或电扇降温,避免潮湿密闭空间。
2. 科学补水与饮食调理
- 主动饮水:每日摄入1.5-2升水,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或含电解质饮料,忌含糖饮料和酒精。
- 补充电解质:大量出汗后食用香蕉(补钾)、土豆(补镁)或运动饮料,维持钠钾平衡。
- 饮食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类),避免油腻辛辣饮食。
3. 生活习惯与应急准备
- 规律作息:保证22:00-6:30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加重身体负担。
- 随身携带防暑用品:如清凉油、藿香正气水、人丹等,出现不适及时使用。
- 劳逸结合:高温作业每小时休息10-15分钟,避免过度劳累。
四、中暑应急处理要点
1. 立即降温: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衣物,用冷水擦拭皮肤或冷水浸浴(无虚脱者)。
2. 补充水分:口服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意识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
3. 重症处置:若出现高热(>40℃)、昏迷、抽搐等热射病症状,立即拨打120,途中持续降温(如冰袋敷大血管处)。
五、防暑误区提示
- ❌ “打赤膊更凉爽”:赤膊易致毛孔收缩,湿热郁积体内,反而增加中暑风险。
- ❌ “仅户外会中暑”:密闭潮湿室内也可能中暑,需加强通风除湿。
- ❌ “口渴才喝水”:主动饮水,避免脱水后再补,建议每小时饮水200-300ml。
夏季防暑关键在于“预防为先、科学应对”。通过规避高温、强化防护、均衡补水及及时识别症状,可有效降低中暑风险。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家庭应常备防暑药品,共同守护夏日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