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咱大登封,最近经历一件事儿感觉很值得各位家长跟师长们深思。只就事论事不设标靶,也请有类似经历的别对号入座钻牛角尖。
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子,因为在班里犯了错被班长私罚(之所以用私罚这个词是因为老师可能也不知情)罚犯错的小朋友,下次上学带上班长让带的零食或其他供班长使用(食用),如果没带的话第二天就要带更多。。。事情是小事,但是身为班长不是应该以身作则好好学习,帮助后进的小盆友共同进步么?是什么环境造就了小孩子这样的思想?也许有很多人会说小时候基本都经历过这种事儿,但我要说请各位回忆一下那基本都是10岁左右才会发生的事儿吧?而且曾经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不论是范围还是方法都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人性化吧?为什么社会进步了,方法改善了,衣着光鲜了品德缺没怎么提高呢???
各位为人父母、师表,甚至教育事业的希望不要只看到小孩子学习好不好,分虽然是评判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标尺,(也仅仅是在学校的标尺),但品德更重要,是要跟着一辈子的,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看看孩子的眼睛,了解了解孩子的思想,听听他们的心声。希望孩子们的眼眸中是透彻的明亮的,孩子们的思想是健康的友善的,孩子们的品德是高尚的,人人皆朋友,个个充满爱的下一代。而不是老人倒地不敢扶、小偷偷盗不敢言、路人遇难只围观,甚至幸灾乐祸发朋友圈加热度的¥&%(词穷了)。
就像老天下雨,淋湿的只是衣襟,路边泥水才会溅脏衣裳,请为孩子们撑好一把伞别只挡住了头顶却弄脏了他们干净的衣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