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 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 环游世界,到各地去穷游旅行, 隐居田园,在山间过田园生活。
咱登封一位61岁的张大伯, 退休后,回到老家大金店, 把自己家改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小院。
进入家门先看到的满墙《弟子规》
《弟子规》对面是颂改革 忆发展 促改革
等等,这是走进哪家学堂了吗?而且除了这两面墙,四周的墙上也全都是故事!
张全亮:这是24孝里必须做到的,怒、智、勤、信、悌、礼、忠、孝、仁、义,那上面都有白话文,有解释。可以一个一个去学,一个一个的去认。到了这个大环境,不管谁来一仰脸,起码来说能给它念下来,也都可以理解。
张全亮:这是中国的科学家,虽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但是我们在某些地方比诺贝尔奖更重要,我们有水稻之父袁隆平,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都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的老三儿子学习。
张全亮:登封这些好人 他们一看一念,这么大的字,感动我们周围的人,周边的人,都去做好事儿,办好事儿。
今年61岁的张全亮,退休前是自来水公司一名工程师,如今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按理说,退休日子本来可以很悠闲,自家好好的院墙,为什么要弄成这样呢?
张全亮:我就是退休了,人不能闲着啊。当然有人请我,叫我去给他干,放在暖通上我也是比较精通。洛阳一个污水处理厂请我去,我们前期配合的都很好,说一个月给我多少钱,但是我都回绝了,为啥?我就想啊,还是回老家,给老百姓给老人家做点好事,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家里边儿我们祖辈我姥爷我爷我爹,他们在这方面做的很到位。我为了把这个传承下去,中华的几千年的美德传下去,我想这就是退休了,得找点我觉得有意义的事儿干。
村里老人:过年的时候买的有棉袄,送到家里头。买完棉袄之后又给老年人安灯泡,给老年人买那种凳子拐杖。每一个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发一个。今年到这个月底,还有一个唱机,一个围巾还没有发呢,你看看啥样,亮对老年人真是不赖。
张全亮:为什么呢?我父母都走的早,60多岁、70多岁的时候相继都走了,我个人认为,就这游方头村的老人家,也就是我的老人家,给他们付出一点,办点儿实事儿,就是这个初衷。
走进院子,和其他农户家不同的是,张全亮家的院子正中央,矗立着一个旗杆,小院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
张全亮:今年春节,我孩子从美国回来,回来之后,咱们想就得爱国呀,有国家才有咱们这个小家,不管你在哪儿,信仰什么宗教,你都得爱国,你不爱国,我就不让你回来。所以回来之后我就让他升国旗,走的时候也升国旗。
张全亮:到老祖宗的坟上去看看,并且办了一个忆恩堂。在忆恩堂里边学24孝,看看他姥爷,他们是怎样做事情,怎样去办事的。他说爸你做的很好,你不用管了,这根儿,就在这儿。有他这一句话,就可以了。
走上二楼,还有一个开放式书屋。
张全亮:我的孩子我教育的理念就是对孩子不要忍,但是得爱护她,保护她,教他怎么成长。所以给孩子们弄一个读书的地方。读书,书里有黄金,这个一点儿都没有错说。怎么爱护下一代?不是背着他,或者是他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我的想法就是你不要给他那么多的钱,而是要给他留一些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比什么都重要。爹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看着呢。
每月初七,小院外面就会搭起舞台。63岁的杨占彪每到初七都会来小院里帮忙做饭。
杨占彪:他这儿每到初七人就比较多。做一大锅的菜,买点儿馍,都是免费的,离得远的人上午唱唱就走了,咱们这附近的人一下从下午唱到晚上。
张全亮:这是村里边戏迷们想唱的,他们来到家里让他们唱戏用。他们的孩子都出去了,只剩下老人们留在村子里,让他们来我的小院里,每到初七,有一个小舞台一搭,搭起来都坐在外边,叫他们娱乐娱乐,他们的快乐也是我们的快乐。
自己想做的事,别人没逼着让咱干,是自己想干的,只管去做就好了,这是张全亮常挂在嘴边的话。所以,村里年轻人即使没见过张全亮,也都听说过他为村里做的事,为他竖起大拇指。
村卫生所 医生:我也不知道喊他啥,但是老百姓来看病的话,老年人发东西的话都会经常说这是全亮发的东西,我感觉咱们年轻人尽量就是向他学习,学习他这种敬老的理念,然后慢慢地传播开来,让大家都知道尊敬老年人爱护老年人。
张全亮:弄这个小院的初衷,就是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了,整个我这一家就搞好了,不说带动吧,最起码叫大家都觉得我们这个是可以的,慢慢的让大家共同学习。我也没有豪言壮语,就实实在在地去做事就行了,人贵在坚持,我自己想做的自己就去干,只要是好事儿,只要是孝道的事儿。
自掏腰包把自家打造成文化小院, 升旗、建书屋、学习二十四孝, 用自己一言一行影响后代。 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买棉袄、买拐杖…… 用实际行动尊老爱幼,弘扬孝道文化。 代代传承,默默坚持。 这,就是家风! 为张全亮张大伯点zan!
来源:登封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