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以前在医院遇到过一个事情。

患者王先生被张医生收入院,准备接受口腔癌手术。完善相关检查后,他的手术排期定在下周一。

王先生其实是张医生的老病号了,大家比较熟,有很多话可以直接沟通的。

周五这天,王先生拿着一条短信给张医生看。
我们一看就皱了眉头。

一个陌生号码,短信上是这么写的:

「王太太你好(王先生的妻子),我是张医生,下周一要做手术了,这周末请转XXXX元到这个账号XXXXXXX,谢谢」

张医生立马就上报了医务科,医务科表示第一次接到这种情况的报告,然后报警了。

当然这种案子你也知道,是很难追查出结果的。
最后医院做了一系列工作,加强医务人员、患者的安全教育和风险提示。



这个情况真的只是第一次吗?
我们也不知道。

只是细细想来,觉得一身冷汗。

我们医院一年就有近千台大型手术。
这还只是口腔癌,全身肿瘤中患病率第九的口腔癌而已,还有更多更可怕的肿瘤疾病。

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事情 每天悄悄地在重病患者中发生?

换我家人做大手术,换我接到这种短信,我有没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勇气,去和医生沟通?




这是一个个看似简单,实则对人性把握得异常狠准的骗局。

如果换一个场景,它幼稚得简直就像一条垃圾短信。

可是,在医院这个特定的时间、特殊的场景,它传递的却是
「你家人的命在我手上,不准声张,打钱」

这其实不是诈骗,而是绑架!

我悲观地认为,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在面对这个情景时幸免。
因为没有人愿意拿家人的安危,来测试这个骗局的真假。

你觉得呢?
这太缺德了。

痛心的是,这个骗术不会挑选你我作为行骗对象,而更偏爱我们年事已高的父母辈。
也许我们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可是半脱离社会的父母辈,未必。

更令人痛心的是,也许他们受骗之后,往往选择了隐瞒和默默承受。

遭遇诈骗后,64%的受骗者选择隐忍。
而识别诈骗的人中,仅11.7%的人选择报案。
—数据来自《2015年反信息诈骗数据报告》




作为一名医生,在自媒体渠道揭露这些事情,我有慎重考虑过究竟是利是弊。

是会让更多不法分子效仿,还是会让更多朋友有了防范?

最后,我选择相信传播的正面力量,这也是我愿意重新启动公众号写作的原因。

消除信息差,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有机会联合起来,去对抗原本无法单独对抗的恶势力。

我相信,让这些信息传播开来,就是对诈骗最好的打击。

骗局的布置是需要成本的,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几乎是没有成本的,轻松到只需要一次点击曝光,就可以粉碎一个筹划多日的骗局。

我倒是想看看,究竟是他们想出新骗局的速度快,还是你我传播揭露的速度快!




最后,整理了近些年在医院发生的常见骗局,供传播与参考:

骗术一
刚到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的朱先生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说他是负责朱先生接下来的治疗的医生,但目前手术时间排得很紧,朱先生的病情需要跟上级领导汇报一下。

对方希望朱先生能拿出点「诚意」,科室会派最好的医生为他手术。随后,对方给了一个账号,要他打5000元进去。

朱先生当然不会怀疑,按对方的要求打了款。

事后,家属到科室打听,才发现医院根本就没有这位「领导」。

骗子通过医院蹲点、偷听等手段,获得他人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抓住现在一些患者对医院或医生的不信任心理,冒充医生向患者索要「关照费」。

医院的医护人员虽然都有公开的名单榜,患者的主治医生也有详细的分配。但患者遇到这类电话时,往往的第一反应却并非是要向科室的医护人员核实。


骗术二
朱先生带孩子去城里医院看病,在上碰到了一位老乡。

下车后,老乡很热情地带着朱先生到医院排队挂号。

后来朱先生说孩子要做手术,要缴5000元。这位老乡又很热情地要去帮他排队缴费,朱先生看着孩子不方便,于是将钱给了老乡。

结果当然是老乡消失了。

骗子会从谈话中得知对方的籍贯、家庭背景等信息,然后与「老乡」相认。

然后利用患者生病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主动嘘寒问暖跑前跑后帮忙。取得对方一定的信任后,再假借缴费名义骗取对方的钱财。


骗术三
医生开了住院证后,朱先生到住院窗口办手续。

由于床位已满,此时旁边一男子过来说自己在医院有关系,可帮他们直接住院,但要先交定金。

朱先生一听有门路可以立马住院,没多考虑就把钱交给了这个男子。

结果当然是男子消失了。

骗子首先寻找目标,一般都是外地来到医院看病的,而且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
然后以「有关系」、「走后门」等理由,骗取患者的定金,好处费等。


骗术四
朱先生带病重母亲看病,在门诊遇到一男子,自称是某医药研究所驻XX办事处的研发人员,正好来医院签订药品供应合同。

该男子称,该药是目前最新研发出来针对肿瘤、尿毒症等多种疑难杂症有特效,目前在上市销售前还处于成本价销售。

在该男子的游说下,朱先生花数千元元买了几盒。

朱先生随后拿着药问医生,但医生并不知道这种新研究出来的「特效药」,他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骗子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焦虑心理,向其推销「特效药」,以各种高科技的噱头骗人。往往这些药品包装很精致,看起来很像「高档药」。

而这些药品通常都是三无产品,吃了甚至可能对人体有害。

人在患病时更容易失去理智判断,往往上当受骗。
个人签名:
努力努力再努力!
7 条回复  
ct室 小学三年级 2017-8-18 17:21:54
太可怕
ct室 小学三年级 2017-8-18 17:22:17
一定要有基本的防骗意识
ct室 小学三年级 2017-8-18 17:22:49
人性丑恶的一面

丰谷宸申 小学二年级 2017-8-18 21:48:43
这篇非常有用,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患者及家属在就诊时的心态都比较焦急,没有分辨意识,很容易被骗,需要这类科普文章。
舒淑豪 小学六年级 2017-8-18 23:09:45
这个有用
检验科 小学二年级 2017-8-19 15:39:41
医院的宣传栏应该普及这类知识
一切成空 小学五年级 2017-8-22 08:51:45
骗子真缺德,特别是到医院骗,在别人伤口上撒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