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的一天 全民拍客供稿
接连几天的高温,让许多市民苦不堪言。然而,在一座座建筑工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人朋友们,仍然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建设着他人的未来,奋斗着自己的希望,这就是农民的另一个称呼——农民工。
夏天的天气天亮的早,农民工王师傅不到5点就起床了。和许许多多建筑工人一样,为了节省时间,准备好建筑用的工具骑着摩托车上路了,这就开始风雨兼程的一天。王师傅要去一个村庄进行房屋改造建设,经过城市东区时,时间刚好是5点半,他就在路边的一家早餐店要了一份早餐,其中是2元钱的包子,2元钱的油条和1元钱的粥。王师傅的饭量是我们平常人的1倍还多,“因为做活人就是靠的多吃点有劲”。王师傅微笑到。
6点左右就赶到工地,上午的工作开始了。首先要完成昨天工程的收尾工作。“这房屋改造的漂亮不漂亮,没有规矩可循,需要的是我们建筑工人去思考”。王师傅干着说着,的确像他说的那样,经过一晚上的思考,今天这户房子的收尾工作王师傅做的很快,在门前面还做了一些造型,看上去比没有改造的农户房子好看多了。
半晌时分,厚道的房东,端来了一盆西瓜,因为都是做活人,房东说大家快快解一下暑,王师傅吃西瓜,就像干活一样,三下五除二,转眼间,吃了两大块。这西瓜也像为工人们注射了兴奋剂,干起活来速度上又提高了许多。
好不容易到了午饭时间12点,王师傅早就饿了,就和其他工友们一起骑着摩托车,走进离工地5分钟车程的一家面馆,找了个离电扇最近的空位坐下:“老板,一人一大份刀削面,多放豆瓣酱。”由于经常光顾,王师傅和老板已经很熟了,但是每次点餐的时候还是要专门强调一下要大份的,多放豆瓣酱。“这也是工友们说的,这样才可能吃饱,不然夏季上午干活时间长,晒太阳时间也长有可能脱水缺盐。”王师傅一边解释,一边先喝着老板担上来的一大碗面汤。天气真是太热了,也许是王师傅太饿了,还没有吃着面,感觉浑身的不自在。
因为不在工地过夜,夏天一张旧凉席成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地铺就是王师傅午休最好的的选择。因为正晌午地面温度会接近40℃,午休时间根据天气而定,一般他会休息近2个小时,一来可以避一下暑,二来可以弥补一下早起的瞌睡。
下午2点半,地面温度依旧很高,王师傅说再没有不上工的理由了。多喝些水,向任务出发。人被罩在烫手的空气里,仿佛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向外喷着热气。在建房屋的屋顶,工人们都还穿的严实,不是不怕热,而是防止晒伤。在上面挥舞着泥瓦刀,一边挥洒着汗水,一边用心砌平每一块砖,重复着简单而一样的工作,细观同行的每个工人脸上,汗水几乎要在他们的脸上汇成一条一条小溪,又和砖面上的灰尘混合在一起流淌,他们的脸颊上看上去留下了一道道黑褐色的印记。地上一堆零乱的砖块是他们下午甚至会加班到晚上的任务。
晚上接近7点,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望了望改造的一户户房子,王师傅坦承地讲:忙了这一天,风里来雨里去,包工头开工资一天220元,除去吃的、摩托车油钱,自己拿回家会在190元左右,因为条件不大好,摩托车出行,成了他往返工地的标配。“但工地上的工作其实很不稳定,一月不是固定在哪干活,每周也不是天天都有事做,一旦没有了工程,没有了活,再谈工钱那也只能是泡影。
这几年登封在建工地也很多,这让我们不会没活干,可是,一旦过了秋季,那时候工地上打工的活也是很不好找的,干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难啊!”王师傅感慨时左时右地陪伴了王师傅一天,让我回忆起诗人艾青写给建筑工人的诗《帐篷》: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我们到了那儿,就激起了喧哗;探索大地的秘密,要把宝藏开发,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任凭风吹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的敏锐,反映祖国的变化;换一次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文:智慧登封基层文化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