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易感染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HPV感染表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疣”,感染粘膜鳞状上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乳头瘤”。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自从1976年zurHansen提出HPV可能是性传播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
预防HPV感染最好的办法是不与任何的生殖器接触,但这是很难办到的,即使戴了避孕套,未被避孕套覆盖的区域也可能造成感染。
与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相关联的皮角具有以下4种特征:
①皮角基底呈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者平均年龄比良性病变者大8.9岁;
②男性更易发生;
③恶性或癌前病变的70%以上发生于鼻部、耳廓、手背、头皮、前臂和面部;
④几何形态呈宽基底、低高度的皮角损害。
HPV感染与致癌机制与感染的HPV型别、病毒致癌产物、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的整合、机体的免疫状态、病毒的免疫逃逸以及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不同标本采用点杂交或原位杂交检测HPV-DNA,进行辅助诊断。
尚无特异预防方法,可根据HPV传染方式,切断传播途径,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小的皮肤疣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一般无需处理。尖性湿疣病损范围大,可施行手术,但常规外科切除有较高复发率。一些物理疗法如电烙术、激光治疗、液氮冷冻疗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用干扰素治生殖器HPV感染,结合上述一些辅助疗法,认为有广阔前景。
HPV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群的年龄和性行为习惯。许多研究发现性活跃的年轻妇女HPV感染率最高,高峰年龄在18-2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但大部分资料报道均未区分高危和低危型别。大多数HPV感染可在短期内消失,机体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使病毒逐渐清除,尤其是低危型别HPV更容易被机体清除,大约持续18个月左右,因而低危型别HPV感染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对于高危型别HPV感染,许多研究报道其感染的高峰年龄是20-30岁,此阶段感染为暂时性,感染率较高,可达到25-30%,此后,感染率逐渐下降,35岁后5-10%为高危HPV持续感染状态。对于HPV感染的阳性率在40岁之后是否开始上升或下降还存在一些争议,尚需更详细的资料加以验证。
由于HPV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检出率因各种方法而异,对于HPV感染流行因素的分析就很难确定。但HPV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与性行为因素有关,这一点已经明确。而个体的卫生状况好,注意经期卫生,同房前后卫生,使用宫内避孕环等均可以使感染HPV的几率降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