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供暖了,警惕“暖气病”找上门
健康导语】一个冬日的午后,煮上一壶香茶,打开音响,轻柔的音乐弥散在整个房间,躺椅就放在暖气的旁边,你慵懒的躺在上面,慢慢的翻看着手里的书。暖气让房间里有了春天般的温度,刚刚好,不冷也不热,让你在迷离间享受着午后的悠闲。上面描绘的这一幕场景,是不是很惬意呢?是不是很向往呢?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不断降低,供暖也开始了,最近经常看到很多朋友晒类似场景的照片。不过,在此提醒大家,虽然暖气能给我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但是一定要警惕“暖气病”找上门!
什么是暖气病?
因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好、干燥,加上暖气、空调、电暖气等取暖设施会造成室温过高,使得室内空气更加干燥、污染加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
此外,还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从而导致人们出现种种不适感,如烦躁不安、皮肤发紧、鼻咽干燥、胸闷、头晕眼花、出汗、血黏度增高、血压改变、尿量减少、软弱无力等。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暖气惹的祸,关于暖气病,陈小兵博士特意提醒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要格外注意防范。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防范呢?下面就跟朋友们分享几个小妙招,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
妙招一:多补水还要补对水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就是空气干燥,人体水分丢失。至于解决之道,很多人觉得再简单不过了:不就是多喝水吗。多喝水没有错,不过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喝水不少却依然很渴?特别是很多年轻上班族会发现平时水没少喝,但仍觉得口渴。这是因为只补了水,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却没有得到补充。据了解,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600~700毫升,经呼吸道300~400毫升。供暖后,室内干燥,人体会通过皮肤和呼吸等无感性蒸发形式流失更多的水分。大量饮用纯水而不补充电解质的话,会导致电解质失衡,引起自发性的脱水,这就是越喝水越渴的原因。
虽然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是,短时间还可以,如果长此以往或者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则会造成体内电解质严重紊乱失衡。并且在感冒的高发季节,一旦感冒后,伴随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则会再次造成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所以,远离暖气病,我们多补水的同时,“补对水”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适量饮用电解质饮料。电解质饮料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身体汗的成分相似,快速补充体内缺失的电解质,解口渴,更解决体渴。使水分在体内滞留时间长,更滋润身体。
妙招二:多通风还要栽绿植
要想预防“暖气病”,控制好居室温度、空气湿度最关键。通常,室温18℃至24℃之间最适宜,湿度50%至60%为宜。多开窗通风,最好早晚各开一次窗,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
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室内摆放植物时,最好选绿萝、吊兰,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既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同时还有吸附空气当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妙招三:“会动”还要“会吃”
“会动”其实很简单,就在冬季我们得养成运动好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以“动”治“冻”。要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减少“暖气病”的发生。不过,冬季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专家认为,老年人和孩子最容易得“暖气病”,这部分人更不能“猫冬”。
为了预防“暖气病”,“会动”的同时我们还要“会吃”,在这样的环境下,日常我们要多摄入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供暖季还会引起皮肤干燥,导致瘙痒症,因此洗澡时水温应在32℃左右,不宜过多使用香皂。
消除暖气病的五个自制小饮品:
1、鲜榨梨汁
取梨若干,洗净削皮后榨汁,略加凉开水饮用。鲜榨梨汁可以缓解暖气病引起的咳嗽。
2、乌梅麦冬茶
取乌梅3枚,麦冬3克,加开水冲泡后饮用。以此来消除半夜口渴,这是暖气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3、甘草、胖大海茶
金银花、生甘草、胖大海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对暖气烘烤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4、芝麻核桃饮
取黑芝麻、核桃仁各30克,炒熟研碎每次取10克,加蜂蜜10毫升,温开水冲服,每日一次。芝麻核桃饮对暖气病引起的便秘效果不错。
5、藕节汤
藕节清洗干净,黑色的淤泥要仔细清洗,加水煮,水开后小火煮40分钟,最后再加入冰糖即可(时间可长可短,时间短还可以煮多次)。暖气引起的鼻干以早晨睡醒后最为严重,有的鼻腔可有少许血丝,严重者则会出现鼻流血。可以用金银花、罗汉果泡水饮用。鼻出血可以饮藕节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