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5951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目录/CONTENTS 特稿 康有为手札书风考论…金丹…4 学人 陈传席 “目视”与“神遇”——中西绘画的区别…陈传席…22 九折君子陈传席…赵感鹤…26 陈传席学术著述简表…31 朱天曙 “文献”与“德性”的结合——漫谈我的书法篆刻研究…朱天曙…34 朱天曙学术集评…37 朱天曙学术著述简表…40 史论 明清岭南印学研究专题 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广东的篆刻艺术…欧广勇 伍庆禄…42 岭南历代印谱考略…梁晓庄…52 试论清乾嘉学者型官员对岭南篆刻的推动——以翁方纲、伊秉绶、阮元为中心…徐春燕…60 居巢、居廉印学因缘考——兼论“浙派”印风对岭南篆刻的影响与融会…邝以明…73 “粤派”崛起的启示——兼论明清之际岭南印人的美学风格…安昌礼…81 试论粤派篆刻的形成、特征及影响…陈博君…84 论清代岭南篆刻兴盛的时代因素、群体、传承脉络…黎向群…90 金石学视阈之下黄士陵印学思想生成与“印外求印”创作观审视…杨天才…99 明清岭南印人琐谈…朱万章…103 明末清初入粤印人与岭南士人交游考…孙志强 宋文雯…106 从师承关系看清代岭南篆刻的传承与发展…蔡显良…113 探究“岭南派”篆刻兴起的历史背景…邓京…116 东汉黄肠石铭文书法风格及成因…李豪东…165 赵佶承续晋人笔法说…李军…168 清代闺秀书法风尚…严程…172 狂狷与理性——唐宋文化转型视野下的草书流变…吴旭春…174 从《梅花庵诗》屏看赵之谦碑体行书的“碑意帖气”…俞少平…179 执笔之悟与颜行之变——朱九江对康有为早年书法的影响…张红军…182 经典、传说与典故——论《夏承碑》接受史中的若干问题…陈硕…185 李白书法寻绎…吴胜景…193 北齐刘碑寺造像碑及其书法艺术…宫万琳…198 论坛 浙江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课题研讨会实录…120 “欧体行书”的当下创作——兼谈其历史境遇…李志刚…136 茅盾的《访玛佐夫舍歌舞团》诗稿及书法…李林…140 视点 评徐悲鸿书法…陈传席…144 徐悲鸿的“鸡血石”情结…吴浩 罗红胜…161 美学 论张舜徽的书法美学思想…许松 程兴丽…205 评选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2015年年赛入选名单…119 广告 2017《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征订启事…208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9910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特稿康有为手札书风考论 金丹 【摘要】本文专论康有为手札,从康有为早年著作《广艺舟双楫》,到他中晚年书信、题跋中的零散书论演绎其书法观念的变化过程,界定“碑行”和“碑帖结合”问题,认为康有为成熟的手札书风属于碑帖结合的范畴,他每个时期的理论和创作是相互印证的,有一个发展过程。论述帖派在康有为手札客观上的作用,以及碑派在其手札主观上的融入,他的手札总体体现了一种寓碑于帖的独特的康氏风格。 【关键词】康有为手札观念碑行碑帖结合 一部《广艺舟双楫》定格了康有为清代碑学大家的形象,他那雄浑伟岸的大字作品是他理论的最好诠释。而他一手流畅的手札,引起学术界的疑惑,有言其手札属于帖学者,多认为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早期书法理论的标志,而他一生的书法理念是变化和发展的,如果不能从他中晚年的书学思想中作探讨,则不能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康有为完整的书学思想,对其手札作品也不能准确地评论……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3467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440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785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3187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1385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2385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学人学人·陈传席
陈传席是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评论家,旁涉文学诗词、书画创作。陈传席已经出版各类学术专著五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计两千余万字。其中1984年出版的《六朝画论研究》对研究六朝的世界各国学者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山水画史》作为专门研究山水画史的专著,首开中国分科画史的先例,迄今已再版十余次。本期专题中陈传席对中西绘画的区别加以探析,视角独特,别有洞天。另刊赵感鹤撰写的评论文章,以期对读者了解陈传席的治学与创作之路有所启迪。
“目视”与“神遇”——中西绘画的区别 陈传席 传统的中西绘画区别很多,但最根本的区别是西画注重“目视”,中国画强调“神遇”。西方学者说,西方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这是很有道理的。 “目视”即用眼睛去看。“神遇”是用心神去领会、思考。当然,西方画用“目视”,不是完全没有“神遇”,只是基本上靠“目视”;中国画也必须先“目视”,但主要是“神遇”。 先从美的认识来看。 西方人认为玫瑰花最美,花红而大,叶绿而肥。所以,送情人的花最多是玫瑰花。因为目视之很美。 中国文人认为石头最美,梅、兰、竹、菊最美,人称“四君子”。宋朝的文人米芾见到石头就下拜,石头怎么美呢?因为石头独立自由,不倚不靠,冷热不改其容。这就是寓意做人,不要依靠什么官员,不要拉什么关系。你身居高位,你门庭冷落,我都无动于衷,所谓宠辱不惊。《周易》反复说“介于石”,即耿介正直如石之状。石头的这种高尚品德正是人所需要的高尚品德。所以中国人爱石头,古人常说“士无石则不雅”。中国文人画家差不多都爱画石头。梅花虽小,又无绿叶扶持,远不如玫瑰美,但梅花冬天开放,有冒风雪抗严寒的精神;兰,朴实无华,但香气溢远,即使无人观赏,身处深山偏僻之境,也散发自身的香气;竹,刚骨虚心(中国人的虚心和谦虚同义)“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竹有节,这个节和人要有气节的“节”同义。一般的花在春天开放,秋天就衰败了,但菊花偏在秋天开放,众花皆不开了,它开放了。这就不同流俗,具有反潮流的精神。所以,这四种植物被人称为“四君子”……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7779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3550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6776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学人·朱天曙 “文献”与“德性”的结合——漫谈我的书法篆刻研究 朱天曙 我的家乡兴化在文艺上历来有传统,大家熟悉的“扬州八怪”里面就有两家是兴化人,一个是郑燮(板桥),一个是李鱓(复堂)。晚清时期,老家的莲溪和尚与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是好朋友,画格也高。咸丰年间的兴化县志中,记载的书画名家就多达五十多名。在文学上,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和他的《水浒传》赫赫有名,晚清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著作甚多,《艺概》是他的代表作,据说墓地就在我老家的邻乡徐杨镇。老家还有著名学者如任大椿研究名目制度,搜辑小学佚书,所著《字林考逸》《小学沟沉》都很有影响;史学家李清著有《三垣笔记》《南渡录》《南北史合著》,他家族中的很多人也很有成就,后代李驎与大画家石涛晚年为至交,曾为石涛写《大涤子传》;李审言作为“扬州学派”后期的代表,在骈文、方志、金石、目录、选学等方面都有贡献。此外,范仲淹、孔尚任等先贤也都曾在兴化做官,在文坛留下美声。老家的这种文化渊源,我一直为家乡的文化引以为豪,曾用陶印刻过一方“兴化人”,至今一直在用……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9292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5942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史论明清岭南印学研究专题
岭南印学源于中原,明清时代因经济文化进步、文人志士涌入得以全面发展,形成了典雅、淳朴、清新、遒劲的印风。2016年6月,“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聚焦于岭南地区汉代、明清、民国的印人专题、流派研讨,为岭南地区印学变迁理清脉络。本刊特遴选研讨会论文中的明清岭南印学研究方面文章策划了此专题,以飨读者!
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广东的篆刻艺术 欧广勇 伍庆禄 【摘要】篆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是书法、绘画、镌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广东篆刻艺术源于中原文化,但有自己的风格。由于自然和历史的条件,广东地域人文就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这就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广东篆刻家在深入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放开目光,接受新的艺术理论,吸纳新的艺术流派,涌现出许多个性很强、融会贯通的篆刻家,创造出许多沉厚郁勃、雄奇恣肆、书法意蕴深厚、精深博大的作品,为中国的篆刻艺术宝库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关键词】篆刻艺术 广东风格 开放包容 岭南历代印谱考略 梁晓庄 【摘要】本文对明末以来的岭南地区印谱进行系统梳理,旨在说明印谱的辑录对本地印学的影响,探讨了岭南篆刻的兴起、延续和发展。文中也对古印谱的流传和古印的收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明末以来 岭南印谱 古印流传 试论清乾嘉学者型官员对岭南篆刻的推动——以翁方纲、伊秉绶、阮元为中心 徐春燕 【摘要】清乾嘉时期,翁方纲、伊秉绶和阮元先后任职于广东。作为学者型官员,面对岭南地区学术颓废、人才匮乏、篆刻艺术沉寂的现状,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学识和影响力,从金石学、书法、文化教育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岭南地区文化艺术水平。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学子从事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岭南篆刻艺术的发展。岭南篆刻由沉寂走向振兴,至晚清达到高峰。 【关键词】乾嘉时期 学者型官员 推动 岭南篆刻 居巢、居廉印学因缘考——兼论“浙派”印风对岭南篆刻的影响与融会 邝以明 【摘要】本文通过对晚清岭南花鸟画坛巨擘居巢、居廉在金石收藏、篆刻实践和印学交游等方面的钩沉与考察,一窥乾嘉以降,由外贸所带来岭南经济的勃兴,促使公私金石书画收藏的繁盛、篆刻艺术的崛起与积淀;并从其时游粤宦仕、印人与岭南文人群体金石交流的路径与状况,进一步探讨“浙派”印风对岭南篆刻的影响与融会,从而论述岭南篆刻风格生成与发展之流变。 【关键词】“二居” 印谱知见 印学因缘 “浙派” 岭南篆刻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9589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粤派”崛起的启示——兼论明清之际岭南印人的美学风格 安昌礼 【摘要】明清之际,岭南文化彼此融会贯通,自成一格。这一时期,由于石质印的应用,文人篆刻之风大盛,并与书画紧密联系,有一批印人,其中以黄士陵最为著名,给当时的广东印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他博取诸家之长,参以秦汉金文,治印以端庄、洁净、隽逸、雅妍见长,以至繁衍成一个新的篆刻流派“黟山派”,又称“粤派”。本文以明清之际岭南印人活动为切入口,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岭南印人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岭南 粤派 明清 印人 美学风格 试论粤派篆刻的形成、特征及影响 陈博君 【摘要】作为中国印学史上重要流派之一的“粤派”篆刻,具有非常鲜明而系统的审美特征,这些极富个性的审美特征,成为“粤派”印人们共同的艺术符号。本文拟对“粤派”篆刻的形成过程进行客观的梳理,以期较为准确地提炼出“粤派”篆刻的基本审美特征,进而对“粤派”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作出全面的考察,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粤派篆刻艺术,繁荣当代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粤派篆刻 形成 特征 影响 论清代岭南篆刻兴盛的时代因素、群体、传承脉络 黎向群 【摘要】清代是中国篆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从岭南地区的时代因素、印群、传承关系以及代表作品诸方面评述清代岭南地区篆刻兴盛发展原因、特点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清代 岭南篆刻 时代因素 群体 传承 特色 金石学视阈之下黄士陵印学思想生成与“印外求印”创作观审视 杨天才 【摘要】黄士陵印学思想中的金石视野和“印外求印”的篆刻创作观,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立场。他承继古玺、秦汉经典、皖浙流派而开创了黟山印风,下启民国及现代篆刻流派,其内在的艺术意蕴与审美价值在今天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其印风特征和印学思想也为当今印坛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并在篆刻史中彰显着无穷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黄士陵 金石视野 印外求印 风格特征 借鉴意义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5170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明清岭南印人琐谈 朱万章 【摘要】岭南篆刻自明清以来,代不乏人。虽然在明清时期,岭南篆刻一直游离于主流印坛之外,但就其个案而论,也均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选取明清时期袁登道、张穆、黎简、陈澧等四位印人,简论其印学特色,由此透析明清时期岭南篆刻发展之大势。 【关键词】岭南 袁登道 张穆 黎简 陈澧 篆刻 明末清初入粤印人与岭南士人交游考 孙志强 宋文雯 【摘要】明末清初岭南地区经济日渐发达,文化渐趋繁荣,涌现出多位全国知名士人,凡此种种,都吸引着众多印人入粤。本文根据文献所载,梳理出明末清初印人入粤的背景;考证入粤印人蓝涟、毛会建、陈上善、钱觐、上官周与岭南士人的交游关系与互动情况,以及入粤印人对明末清初岭南地区篆刻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明晚清初 入粤印人 岭南士人 交游 从师承关系看清代岭南篆刻的传承与发展 蔡显良 【摘要】清代岭南篆刻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初可谓冷寂,直到乾隆时谢景卿的横空出世,清代岭南的篆刻艺术才真正开启了自己的时代。这一阶段是以谢景卿、陈澧为核心的篆刻流派,远宗秦汉旁及元人,崇尚淳正典雅风尚,领一时风骚,为广东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流派,可名为“粤派”。光绪年间黄牧甫来到广东授徒传技,印风挺劲秀雅,岭南篆刻风气发生新变,可视为清代岭南篆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为“黟山派”。两个阶段之间有一个受浙派印风冲击的过渡期。两个流派,两个阶段,共同汇成了清代岭南篆刻的历史长河。 【关键词】岭南篆刻 粤派 黟山派 探究“岭南派”篆刻兴起的历史背景 邓京 【摘要】文化兴于盛世,毁于乱世。明末至清中期,历代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浙皖,是篆刻的发源、兴起之地。由于太平天国的起义,导致社会动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曾经赋予篆刻生存的土壤被破坏了。而地处南疆的广州,未遭战争劫乱,社会安定,经济活跃,为文化生存、发展提供一方沃土。此时岭南的篆刻发展,亦形成了流派必备的四个条件:思想、个性、专业、群体。“岭南派”篆刻的兴起,正是这一历史环境与社会背景条件使然。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9769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论坛2016年7月16日至17日,《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课题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陈振濂,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朱培尔,以及姜寿田、王伟林、刘宗超、俞少平、万光政、金晓明、黄厚明、史培刚、张波、杨勇、骆东华、周慧军、夏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二十人参加了课题研讨。 本次研讨会对《中国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民主、深入的讨论,参与专家围绕《征求意见稿》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并取得共识,为下一步课题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此,本期“论坛”特刊登本次研讨会实录,以飨读者。 浙江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课题研讨会实录 时间:2016年7月16日上午 地点:杭州白马湖建国饭店二楼会议室 陈振濂: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到目前为止真正有分量的成果还没有出现,因此“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课题是书法人应该去做的事。因为没有评价体系,所以书法质量的定位、评价非常困难,展览的评审和书法艺术水准评价非常困难。 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课题,它不是纯粹纸上谈兵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涉及实际操作。所谓评价体系,大致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有体系就有层次,就有论文集;二是也一定有其实践层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书法家(哪怕他不是很内行)也能根据这个评价体系去评判书法的优劣。 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利用目前最新的学术成果,但同时又要有新的思维。我们要清楚书法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什么,我们要知道最后我们要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做成一个什么样的模型、它的操作板和原理板应该有哪些区别等问题……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2989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2015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欧体行书”的当下创作——兼谈其历史境遇 李志刚 【摘要】欧阳询行书长期处于一个被冷落的境地,诸多缘由导致欧体行书始终没能和“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等人行书及“晚明书风”“魏体行书”等成为书法史的主流。即使如此,我们在回望书法史的时候,仍无法忽视欧体行书的存在,因为它是无法绕过的经典,对当下书法创作有着现实意义。在第四届兰亭奖和十一届国展中出现了部分取法欧体行书的作品,说明欧体行书在当下有复苏之势。 【关键词】欧体行书 历史境遇 国展视角 茅盾的《访玛佐夫舍歌舞团》诗稿及书法 李林 【摘要】《访玛佐夫舍歌舞团》诗稿是茅盾1960年访问波兰时为波兰友人书写的古体诗手稿,中宫收紧,笔画秀挺而富有弹力,时有线条逸出,风神秀挺俊朗,从中不难看出欧体、宋徽宗瘦金体和隋代《董美人墓志铭》的影响。 【关键词】茅盾 诗稿 书法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2133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视点评徐悲鸿书法 陈传席 徐悲鸿的书法,深沉浑厚,魄力雄大。在当时以至今日,至少应列为第一流。据徐悲鸿之子徐庆平说,徐悲鸿对传统书法的嗜爱已达到痴迷地步,他不遗余力地购买了很多有名碑帖,时时观赏临摹。直到他去世前还在病床上欣赏研究古碑书法。可惜他的书法被其绘画和教育成就所掩,常为人所忽。 徐悲鸿的书法是有幼功的,少时即在其父指导下习碑帖,这个基础最为难得。绘画可以晚学,书法尽可能早学,晚学比不学好,但不如早学效果好。他的书法得力最多的是魏碑和金文。他对《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龙门十二品》等,都反复临摹。在认识康有为之前,他的书法已有很好的基础。他拜康有为为师,康有为即指导他继续习碑。徐悲鸿时代,崇碑、尊碑、习碑已进入最高潮。这个高潮自清代中期就开始了,由于阮元、包世臣等人力倡北碑,书法界即兴起弃帖习碑的局面。徐悲鸿的老师康有为在其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中即有“近世北碑盛行,帖学渐废”之说。他还在书中列《尊碑》《购碑》《备魏》(“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有魏碑之说)、《碑品》等,还有《卑唐》,提倡北碑,卑薄唐书…… 徐悲鸿的“鸡血石”情结 吴浩 罗红胜 【摘要】《徐悲鸿书信集》中收录了徐悲鸿写给友人的大部分书信,他在写给意芗的书信中多次提及鸡血石之事,其鸡血石情结在这些书信中有一个清晰的表露过程。通过对徐氏鸡血石情结表现的分析,可知他的鸡血石情结之成因。 【关键词】徐悲鸿 鸡血石 情结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1072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2609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4492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8497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2732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史论东汉黄肠石铭文书法风格及成因 李豪东 【摘要】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作品,以《曹全碑》《礼器碑》为代表的隶书经典作品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东汉时期黄肠石的隶书铭文因为种种原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书写风格,同是东汉时期隶书,但是黄肠石所表现出的隶书特点与《曹全碑》和《礼器碑》呈现出的东汉主流碑刻隶书风格却有着较大的不同。 【关键词】东汉 黄肠石 隶书 书法风格 赵佶承续晋人笔法说 李军 【摘要】宋徽宗赵佶是古代帝王中著名的书画家,其瘦金体书法戛戛独造,为书史所重。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文献,勾勒出由王羲之到褚遂良,由褚遂良到薛曜、薛稷,再由薛曜、薛稷到赵佶的笔法传承路线,进而得出赵佶承续晋人笔法的结论。其次,从作品特点进行分析,对晋人笔法“打笔入书”的特点进行界定,然后逐次分析出赵佶传世作品中“打笔入书”的特点,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最终得出赵佶承续晋人笔法的结论。 【关键词】赵佶 瘦金体 东晋 笔法 清代闺秀书法风尚 严程 【摘要】清三百年书家辈出,学林、士林风尚数易,在文风特盛的江南,闺阁中人亦不例外。闺阁书法风尚,由早期尊王临帖,言闺阁体必称“簪花”;到中叶受学林金石考据风尚尊唐碑而魏碑,以“不似闺阁态度”为贵;至晚清闺秀中颇多作篆、隶者。名媛如曹墨琴、张纶英、萧道管等,皆一时妙手。 【关键词】清代 闺秀 书法 玉台书史 狂狷与理性——唐宋文化转型视野下的草书流变 吴旭春 【摘要】唐、宋是草书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草书风格及创作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狂狷到理性是唐宋草书流变的主线。唐宋草书的变革是草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草书笔法观、创作时空观、创作精神等方面对唐宋草书的流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在唐宋文化转型视野下对唐宋草书流变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多层次的了解书法发展脉络,以新的角度关注艺术发展与社会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唐宋 草书 流变 唐宋变革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7211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从《梅花庵诗》屏看赵之谦碑体行书的“碑意帖气” 俞少平 【摘要】魏碑行书是最能代表赵之谦书风的书体。本文从赵之谦的晚年行书杰作《梅花庵诗》行书四屏的分析鉴赏出发,探析其临古学古,更突破窠臼,在魏碑行书中完美融合“书卷气”和“金石气”,其书风将碑帖融合推向了一个高度。他的独特的审美视角、另辟蹊径的创作尝试,使他成为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他也因此成为有清一代首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全面学碑的典范,为晚清书法乃至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赵之谦 魏碑 行书 碑帖融合 书卷气 金石气 执笔之悟与颜行之变——朱九江对康有为早年书法的影响 张红军 【摘要】康体书法的形成有其复杂的过程,而其早年师从朱九江的经历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个基础在创变的同时又体现出稳定性,从现存的小字来看,二人皆取法于颜,但朱氏多方,康氏多圆。这主要是因为康氏提倡碑学后,其师法对象多是以圆笔为主,只是这种圆有着强烈的主动追求,而一旦康氏进行无意识的手稿类书写时,则能看出其与九江的传承性。而从谢兰生到康有为,我们能够看出其在师法颜字这一点上的传承性,从黎简到康有为,我们能够看出其在执笔法上的师授相传,体现出明显的师授相传的特征。 【关键字】朱九江 师授 康有为 早年书法 经典、传说与典故——论《夏承碑》接受史中的若干问题 陈硕 【摘要】东汉《夏承碑》向以面目诡谲、版本复杂著称于世,本文着重梳理文献中围绕此碑字体、作者、版本、作法等方面的种种聚讼,并剖析其自宋代出土以降的接受史。文章指出:此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戏剧性地经历了由古至今的涨落浮沉,其初借助诸类传说、典故获得相当的关注、赞颂与仿效——荣膺“经典”,又最终在碑学兴起迄今的变革中沦为寻常书作。此番迁易实际上反映了书法“经典”标准的古今悬隔和古代正统授受谱系的构建与瓦解。 【关键词】经典 夏承碑 接受史 八分 蔡邕 李白书法寻绎 吴胜景 【摘要】在书法法度最为严谨的盛唐时代,书法名家众多,书学氛围浓郁。受之影响却又不为其所束缚的“诗仙”李白,因其性情及其所展现给世人的超绝的书法意象,使之的确算得上是唐代书法史上一位难得的天才书法家。他的书法用笔跌宕,飞舞自得;结体开张飘逸,意态万千;章法上疏密有致,浑然一体。书风一如他的诗歌风格,不拘法度,飘逸神妙之中蕴含着豪壮的气势,为唐代书坛袭来了一股清雄之风。如今,李白留世书法因极其稀有则弥加珍贵,且尚有部分书迹有待加以考评,本文将根植于唐代书法盛世环境,并根据李白现存书迹情况对其书学书风进行考证分析。 【关键词】李白 盛唐书法 书风 书迹 北齐刘碑寺造像碑及其书法艺术 宫万琳 【摘要】北齐天保八年刘碑寺造像碑,以形体硕大、雕制精美、书法绝妙、保存完好,而独领风骚。碑阴佛龛并合邑造像题记拓本,完整精美。其魏碑书体圆浑遒劲,楷法显现。亦见复古趋势,多用异体古字,且具篆、隶笔法,别有逸趣。 【关键词】北齐 刘碑寺 造像碑 魏碑书体 国保单位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8714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美学论张舜徽的书法美学思想 许松 程兴丽 【摘要】张舜徽的书法美学主张可以概括为两点:雄健浑成与潇洒飞动。他在《艺苑丛话》中常用雄健、矫健、苍劲、俊等词语来褒扬具有雄健风格的艺术作品,以“骨”来指称书法的苍劲美。“骨”在张舜徽的批评术语中,主要指书家主体精神的阳刚、道德的醇厚带给作品的雄健力量,具有“清刚而有力感的形相之美”。张舜徽评价黄山寿的画“下笔遒劲,有临风而动之致”实际上彰显了他在雄健浑成之外的另一种美学追求:潇洒飞动。遒劲而不滞涩,飞动而有恢弘气象,这是他所追求的艺术美至高境界。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1459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广告《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8546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书法》(上、下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1097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3120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1.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书法》 邮发代号:2-879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中国书法·书学》 邮发代号:2-908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联系电话:010-67322341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9期预览8314 作者:我走路带风 帖子ID:172760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元 全年定价:150.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1.在微信“添加朋友”状态下搜索公众账号“中国书法杂志”或“zgsfzz”,点击搜索结果并“关注”即可; 2.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中国书法》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友情提示:请认准微信认证标志。 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中国书法》杂志社 新媒体部 电话:010-64916670 邮箱:zgsfsjb@sina.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
个人签名:
一天不看智慧登封,都不知道登封发生了什么。。。
2 条回复  
雪中松 小学六年级 2016-10-25 04:31:55 · 来自手机
顶贴
一博红颜笑 话题管理员 小学六年级 2016-10-25 04:32:11 · 来自手机
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