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社区诊所《医疗机构许可证》在医疗圈内疯传,许可证中“不得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红色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在江苏省取消大医院门诊输液引起热议的大背景下,抛开这家社区诊所不具备输液条件的猜想,门诊输液管控从上到下日趋严格或将成现实,一张许可证的背后暗含着医药人士心中门诊输液或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远望。
据权威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年人均输液8瓶,抗生素类药物滥用问题严重已形成卫生危机,这让相关部门不得不采取措施让“酷爱”输液的国人与医院远离“吊瓶”。
11月。江苏卫计委发文称,从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早前,安徽省卫计委曾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引导医疗机构及公众合理输液。在多省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被作为医院考核的重要指标。今年年初启动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也将加强抗菌药物管理管理纳入其中。
作为输液的“主战场”,在屡屡出台的“限瓶”、“限抗”下,大医院门诊输液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
卓正医疗质保部总监李陶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从安全性、有效性方面考量取消门诊输液的作法值得理解。“门诊输液一般都是常见疾病,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这些疾病不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我们的儿科医生甚至一年里没有开过一个输液。”
从国家分级诊疗体系布局来看
门诊输液有悖大医院功能定位
“在分级诊疗中,大医院应该进行的是疑难危重症的救治,门诊输液肯定不是其应有的服务业务。从分级诊疗的角度来看,大医院门诊输液早晚都要关停。”北京一位三甲医院医务处负责人告诉《医学界》。
患者没必要进行输液治疗、门诊输液也不再是大医院职责所在,门诊输液退出历史舞台却远没有想象中的迅速。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由于诸多原因输液备受患者的青睐,甚至发生过医生拒绝为患者输液遭受暴打的事件。
“在卓正医疗的门诊中时常能遇到患者主动要求输液,我们的医护人员都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患者教育。”李陶表示。
抗生素药物价格高,在当下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门诊输液也是医院不小的创收点。一方面是患者要求输液,一方面医院又能多盈利,大医院主动关停门诊输液有点难。
从国家层面来看
未出台取消门诊输液的强制性政策
中青报评论员曹林曾发文称,门诊禁止输液很难得到落实。“这个规定很好,是大势所趋,但可以预计的是,这个规定很难得到执行,很快就会被各种不守规矩的人所突破,成为一纸空文——因为从这个规定看,缺乏监管者和严格的罚则。”
此外,对于取消门诊输液,业内并没有达成共识。除了江苏表示要停止大医院门诊输液之外,目前还未见其它省份后续跟进。相关省份卫计委曾表示:不会一刀切取消门诊输液。
部分医学专家也对取消门诊输液提出异议,“任何病人都要根据现实诊断情况来,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取消门诊输液,从专业性的角度看不合适,还是要根据医疗需求来决定。”
在《医学界》专栏作者徐毓才看来,过度输液的重灾区在基层,但要首先在基层禁止输液确实不容易。“单纯买口服药,群众都知道药价,也没有办法加诊费,只有通过病人也算不清费用的输液,才能够偷偷把诊费加进去。新医改后,药品零差率了,村医没有固定的工资来源,就靠诊疗收费,所以只有想自己的办法,也加剧了输液。从大医院做起,示范作用更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