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茜 于 2015-11-17 08:35 编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登封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很多村民都从农村搬到了城镇,年轻人也大都不愿意在家务农,而是选择到城里打工。长久以来,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农村小学校舍闲置也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天7天记者来到东华镇安窑小学,这个学校目前有6个班级,8个老师,72名学生。安窑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有1000多口人,是方圆十几里唯一的一所学校!刚走进校园,记者被学校恶劣的环境惊呆了! 记者:教学楼时间不短了吧? 校长:86年建设的,到今年30年了。 记者:学校有没有修过? 记者:但是现在这楼房还是像危楼呀!玻璃都没有完整的。 校长:唉,反正缝缝补补吧。 记者:地面没有硬化,还是土路。 校长:不下雨的时候全是土,下雨了全是泥,就没法出门。 记者:旗台上为啥没有旗杆? 校长:时间长了,旗杆生锈了。前几年来检查,把旗杆撤掉了,因为太危险了! 随后记者走进了正在上课的一年级教室里,8个孩子,一个老师,教室的窗户破碎不堪,墙角还有没有被堵上的洞!一方泥土地做操场,没有乒乓球台,没有篮球场,两排80年代的老房子,就是现在安窑小学的真实写照。 安窑小学生源最多的时候大概在200多人,现在就剩72个学生,生源减少的如此厉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校长:农村人攀比心理比较严重,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把孩子送出去上学,有些条件特差的家庭,感觉人家的孩子去镇里、城里上学了,自己孩子不去脸上没有光,硬着头皮把孩子送去。
据了解,安窑小学并不属于教育部门的定点学校,所以他们享受不到教育部门配备的教学设备以及专项资金。目前学校的大多老师都是70年代的民办教师,最大的60岁,最小的39岁,现在大都面临退休! 校长:6个班的学生,8个老师,一个老师最少教两个科目,体音美都得自己来。另外,老师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比较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困难。
为了能找来一些年轻老师来任教,李校长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教学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晋升空间小,这些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又会有哪些年轻的老师愿意留在这里? 记者:十几年前和点并校,当时学校为啥没合并? 校长:因为当时老百姓居住分散,距离哪个学校都很远,我们村又太穷,让孩子都到镇里上学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学校必须存在,否则就会有好多孩子因上不起学而辍学!
李校长马上就要退休了,他也不知道安窑小学还能坚持多久。但是他觉得这种留守学校有存在的必要性,希望在自己工作的这段时间,能为学校争取点什么! 校长:最开心的就是能够教给孩子知识,同时我也希望能给学校争取一些硬件设备,改善一下教学环境。
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老龄化、生源流失,这些都是安窑小学的现状。但是这个学校确实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的记者也会竭尽全力为这些留守学校去争取。教育问题是我们当今社会呼声很高的一个话题,大城市里更多关注的可能是胎教、学前教育、孩子兴趣培养等等,每天让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习画画、钢琴、舞蹈......总之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小编想说,当我们都批判应试教育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在偏远地区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教育都保证不了,想来真是可笑,这城乡之间的差距好像足足隔了一个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