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城市霓虹里的乡愁与向往

胜利婚庆礼仪 · 2025-7-15 22:16:01 · 3864 次点击
《城市霓虹里的乡愁与向往》
      暮色漫过工地的脚手架时,老李总爱蹲在路边,就着昏黄的路灯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那头是孙女奶声奶气的“爷爷”,是妻子絮絮叨叨的“菜价又涨了”,偶尔还有老母亲含糊的“别太累”。挂了电话,他摸出皱巴巴的烟盒,望着远处写字楼亮如白昼的窗——那些窗里的人大概不用数着日历等春节,也不用把思念揉进每一分攒下的钱里。
      长期在外打工的人,像一群被生活系在城市与故乡之间的候鸟。他们的脚步踏过工厂流水线、餐馆后厨、建筑工地上的泥泞,身影嵌在城市的早高峰与深夜里,可心里的根,始终扎在千里之外的村庄或小镇。他们的需求与愿望,藏在每一次挂断电话的沉默里,藏在寄回家的汇款单附言里,藏在被汗水浸透的工服褶皱里。
       最实在的需求:一份能托住家的安稳
      “出来挣钱,图的就是让家里人能松快些。”这是无数打工者挂在嘴边的话。对他们而言,最基础的需求永远是“钱能稳当落进兜里”。
      他们怕活儿断档——今天在工地搬砖,明天可能就蹲在劳务市场等活计,不稳定的收入像悬在头顶的雨,随时可能打湿家里的柴米油盐。所以他们盼着“有份长期的活儿”,哪怕累点,只要工期能定下来,心里就踏实。
      他们怕被克扣工资。有次和老王聊天,他捏着被拖欠了三个月的工资条红了眼:“孩子等着交学费,老娘的药快没了,这钱拖一天,家里就多一天难。”所以他们需要“工钱能按时结”,这不是贪心,是肩上扛着的家庭重担容不得拖欠。
      他们还怕“开销压垮收入”。城市的房租像块海绵,吸走大半工资;偶尔生病不敢去医院,怕一次挂号费抵得上家里三天的菜钱。他们算计着每一分钱,想的不过是“多攒点,给孩子添台学习机,给妻子买件新棉衣”。
      最柔软的愿望:别让亲情在距离里变浅
      在电子厂流水线上班的小敏,手机相册里存着女儿百天到五岁的照片,却从没参加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老师总问‘孩子妈妈呢’,我只能在电话里跟女儿说‘妈妈下次一定去’,可下次又不知道是哪次。”
      长期在外的人,心里都装着一本“亏欠账”:孩子的成长缺了陪伴,父母的衰老少了照护,夫妻的日子隔着千里。他们的愿望朴素得让人心酸——
      想“多陪陪孩子”。不是视频里模糊的笑脸,是能亲眼看见孩子掉第一颗牙,听他背新学的古诗,在他被欺负时能摸摸他的头说“不怕”。
      想“守着父母老”。知道父亲爱喝的酒该买哪个牌子,记得母亲腿疼时该贴哪款膏药,而不是在电话里听着“我没事”,心里却空落落发慌。
      想“和爱人多说说话”。不是每天三句“吃了吗”“睡了吗”“注意安全”,是能一起坐在院子里剥玉米,讲讲白天遇到的趣事,像寻常夫妻那样,有烟火气的依偎。
      最渴望的尊重:不只是“外来的”,更是“有用的”
      老周在小区当保安五年,业主们大多叫不出他的名字,只喊“那个看大门的”。有次帮独居老人抬米上楼,老人塞给他两个苹果,说“小伙子辛苦了”,他记了很久。
      长期在外打工的人,对“尊重”的渴望藏在细节里。他们怕被贴上“农民工”“外地人”的标签,怕孩子在学校被问“你爸妈是干什么的”,怕在医院挂号时被不耐烦地催促“快点,后面还有人”。
      他们想被当成“城市的一份子”。希望孩子能在打工的城市上学,不用做留守儿童;希望生病时能像本地人一样用医保,不用攥着现金在缴费处犹豫;希望走在路上,不会因为穿着工服就被投来异样的目光。
      他们更想被看见“价值”。盖起的高楼里有他们砌的砖,街道的整洁里有他们扫的落叶,写字楼的餐食里有他们炒的菜——他们用双手托举着城市的运转,也盼着有人说一句:“这城市,离不开你们。”
      最踏实的向往:有一天,不用再“在外”
      夜深时,老赵总爱翻出藏在枕头下的存折。上面的数字一天天涨,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再干两年,就回家开个小超市,守着老婆孩子,再也不出来了。”
      “结束漂泊”,是许多打工者心底最沉的向往。有人想回家盖栋亮堂的房子,让老人不再住漏雨的老屋;有人想凑钱开家小店,不用再看老板脸色;有人想陪孩子考大学,弥补那些缺席的家长会;有人甚至只想“每天能在自家院子里晒晒太阳”——这些在城里人看来稀松平常的日子,是他们用无数个异乡的日夜换来的盼头。
      他们的愿望从不是什么宏大叙事,不过是“家人平安”“日子安稳”“被人瞧得起”。就像城市霓虹再亮,也照不亮他们望向故乡的眼;流水线上的零件再精密,也拼不出他们对团圆的想象。
      这些长期在外的打工者,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生活最本真的期待——不过是想靠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过得好一点,让牵挂的人笑得甜一点。
      当我们走过他们建起的楼宇,吃过他们做的饭菜,或许可以多一份驻足:他们的故事,本就是这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个人签名:
一天不看智慧登封,都不知道登封发生了什么。。。
2 条回复  
嵩山片麻岩 小学六年级 2025-7-16 16:05:53
绿色森林 小学六年级 2025-7-16 20:02: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