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故里位于嵩山少室山东麓、少阳河畔。史载“禹生石纽”,少室山东麓的马庄、张庄、王庄、祖家庄等村庄古称为“一溜石纽屯”,相传大禹出生于此。唐代杨炯《少姨庙碑》载:“昔者生于石纽,水土所以致其功。”一溜石纽屯儿有诸多禹迹,如石纽石、息壤岗、东军地、姚沟、禹岭、禹王坛、擂鼓石、理面沟、少姨庙、少姨阙等。据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记载,一溜石纽屯儿附近的少阳河上游称理妆河,因相传大禹的夫人涂山姚面对河水理面梳妆而得名,少阳河下游称夏店河,因大禹后裔聚居于河西夏店河村而得名。
相传尧舜时代,洪水一度给华夏居民生存造成巨大威胁。据《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当时,尧舜部族联合体被围困在山陵之上,农田被淹,遍地饥荒,万民一片哀叹。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首领是禹的父亲稣,稣被推选领导治水,曾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宣告失败。稣死后,禹受舜任命继任治水任务,以为民造福为己任,既无畏惧,也无怨恨,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远离家乡、亲人,结婚第四天就上了治水第一线,在外面奔波了十三年,曾有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顾得上进屋去看一看。同时,他改进父亲“堵”的治水方法为疏导河流,团结各部落的族人,终于将洪水治平。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战胜自然灾害,自强不息传承人类文明的源泉动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河长,要继承发扬大禹精神!要把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理念,践行于民,让少阳河变人民的幸福河!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干顷澄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