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历史悠久,而建置屡有变迁。现据史籍记载,将登封历史上的建置沿革记述于下。
五帝至三代 五帝至夏、商、周三代时,登封为古阳城邑。《河东赋》颜师古注云:帝尧游于阳城。夏朝建都于阳城。《史记》注引《世本》载:“禹都阳城。”阳城邑治所今登封告成镇。从20世纪70年代在告成发现的王城岗夏代遗址及春秋战国阳城遗址也证明夏、商、周时告成为古阳城。夏代时登封境内还有古纶国。《竹书纪年》:“少康自纶归于夏邑。”《括地志》:“洛州纶氏,本夏之纶国也。”古纶国治所在今颍阳镇。周朝时登封境内还颍邑。《左传·昭公九年》:“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颍邑在今登封东华镇。周朝时登封还有负黍邑。《左传》:郑伐周负黍。《括地志》:负黍在阳城西南,故周邑也。《竹书纪年》:“楚吴德帅师与秦伐郑,围纶氏。”又《史记·周本纪》载,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将攻韩夺取阳城。由此知,春秋时阳城属郑国,战国时阳城属韩国。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在今登封境内置阳城县和颍阳县。《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索引》引韦昭云:阳城属颍川郡。《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南攻颍阳,屠之。《汉书·地理志》亦载阳城、颍阳建于秦,属颍川郡。秦汉时阳城所在今告成镇,颍阳治所在今东华镇。西汉时又置崇高县。《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游嵩山,划嵩高山下原属阳城的三百户置崇高县,属河南郡,置所在今市区西北部。东汉初废崇高县入阳城县。《后汉书·郡国志》无载崇高县,而阳城县条中载有崇高山可证。又据《后汉书·郡国志》载,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置纶氏县,隶属颍川郡,治所在今颍阳镇。
三国两晋 据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载,三国时魏河南尹领阳城,豫州颍川郡领纶氏,同时废颍阳县。由此,三国时登封境内有阳城、纶氏二县。又据《晋书·地理志》载,两晋置有阳城县和缑氏县。阳城治所今告成镇,辖今登封南部地区,缑氏治所今偃师缑氏,辖今登封北部地区。又据《山海经注》、《晋书》及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载,十六国时,阳城一度又归前后赵、前后燕和前后秦,皆隶属河南郡。
北魏至隋代 据《魏书·地形志》载,北魏天安二年(467年)置颍阳县,治所今颍阳,隶属中川郡。太和十三年(489年)划颍阳以西设湮阳县,属中川郡。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置阳城郡,治所今告成;又划阳城县西南部置康城县。阳城郡辖阳城、康城、颍阳三县。东魏、北齐时沿用北魏辖区。《隋书·地理志》载,北周时,废颍阳县入湮阳,湮阳治所在今颍阳。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湮阳县为武林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武林为纶氏县,大业元年(605年)改纶氏为嵩阳县,属河南郡。隋开皇初又废阳城郡,阳城改属河南郡。开皇十六年(596年)以阳城郡地置嵩州,阳城隶属嵩州。隋仁寿四年(604年)废嵩州,阳城县改属汝南郡,同时废康城县入阳城县。
唐代 据《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四年(621年),以阳城县、嵩阳县、阳翟(今禹州)地置嵩州,治所在今告成。同时划嵩阳、阳城、阳翟三县复置康城县,三县均属嵩州。贞观三年(629年)废嵩州及康城县,阳城、嵩阳改属洛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嵩阳县入阳城县。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高宗拟封中岳,划阳城县地复置嵩阳县,所在今登封市区西北,属洛州。永淳二年(683年)废嵩阳县。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复置嵩阳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武则天封禅中岳,以登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年)改登封县为嵩阳县,改告成县为阳城县。次年,复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又划河南、伊阙、嵩阳县地复置武林县,治所在今颍阳。开元十五年(727年)改武林县为颍阳县,属河南府。
五代至宋 据《河南府志》载,五代时废阳城县入登封县,属河南郡。又据《元丰九域志》载,宋初所建之望陵县,于乾德元年(963年)废,并入登封。又据《宋史·地理志》登封宋代一直隶属河南府洛阳郡。庆历三年(1043年)废颍阳为镇,并入登封,四年(1044年)复置颍阳县,熙宁二年(1069年)废颍阳入登封。元祐二年(1087年)置颍阳县。
金元明清 据《金史·地理志》载,金代建立后废颍阳县,将其并入登封县,隶属河南府(后改名为金昌府)。元代沿袭金代辖区,隶属河南府辖;明代沿元代辖区,隶属河南府;清代沿明代辖区,仍隶属河南府,到清末辖区一直未发生变化。
民国至今 民初登封所割区域与清代相同。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任河南省长,划登封颍阳以西的余西里、吕店里成立自由县(后改伊川)。此后登封的疆域未发生变化。建国后登封在1948年到1954年间隶属郑州,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改属郑州市管辖,1961年又改属开封地区,1983年7月改属郑州市,1994年5月撤县设市后仍属郑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