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明珠马寺庄
(冯昶富/采风)
常听人说"登封好地三片川","好地"是说田地肥沃且旱涝保收,"三片川"指东华镇川、卢店川、刘碑川。东华镇川,是指伏牛山马鸣寺岭北侧、颍水河南岸,西自张寺庄、东至南店,这片一望无际的山间平川。东华镇马寺庄,这个古今闻名的村庄,犹如一颗珍珠,恰好落在东华镇川的肥土沃地上。
登封市东华(原东华镇,本文同)镇马寺庄村民委员会,位于东华镇西南3公里处,村庄近邻马鸣寺,又马姓人先此居住,故称"马寺庄"。马寺庄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2678余亩,林地200余亩;辖马寺庄、傅寺庄2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居民630多户3147多人;村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宜发展登山朝圣-滨水观光-农耕采摘-休闲乡村游。
马寺庄,南瞻马鸣寺岭东-西逶迤,北望颍河水西来东去,西有骆驼岭危崖雄峙,位居东华镇川正中之地,境内有马鸣寺岭、马鸣寺遗址、水池、土寨遗址、奶奶堂、祖师庙、中王庙、龙王庙、火神庙、牛王庙等历史遗存和自然风景;流传着马鸣寺院、马鸣寺水池、老虎社等民间文化及故事传说,还有现代作家李準来此下乡著作《六神不安》《人欢马叫》《夜走骆驼岭》等及电影、豫剧《龙马精神》,和知识青年在此下乡等人文资源。
马鸣寺,位于伏牛山马鸣寺岭西顶。村中长者/86岁吳万选说,马鸣寺,过去在坡尖,因影响骆驼崖,后下挪重建;坐南向北,正对马寺庄,南北长25余米,东西宽15余米;建筑有正殿、厢房、戏台、门楼,好几百亩地,4、500和尚。每年正月二十二古刹会,上六村(骆驼崖、张楼、马寨沟、刘庄、唐庄、周庄)、下六村(张寺庄、董寺庄、楼门寺庄、马寺庄、傅寺庄、杨寺庄),都往马鸣寺送灯烛,彻夜通明。寺东有水池,口圆1米余,池深1.5余米,当时水流池外,供寺院和尚用水。今呼名"池上",水深1米,常年不涸。寺院周围村庄,多以寺名,民间有"东华镇一道川,一溜寺庄骆驼苑"之说。
马寺庄土寨,椭圆,东西-南北长、宽各500余米,设东、南两寨门,南寨门正对村庄,上刻"马寺庄"。寨内正中设东-西街道,宽8米,两厢开设店铺作坊。寨周设5米宽寨壕,寨壕流水。今村东北、西北各有寨墙遗存。
马寺庄老虎社,二人披老虎皮扮老虎,一人分别持刀、梢子棍、长矛、空拳,类似武松打虎,若干人以锣鼓、镲器乐伴奏。马寺庄老虎社,每年农历正月在本村火神社表演;还应邀东至禹州白沙、西至君召海渚表演,至今已传续到第6代。2018年农历中岳庙会,马寺庄老虎社荣获民间文化表演奖第2名。
李準下乡旧址。1957~1959年,河南知名作家李準下乡马寺庄,先后居住在村民吳法振、马海义家,期间创作了破除迷信的《六神不安》、爱集体大公无私的巜人欢马叫》、兴修水库的《夜走骆驼岭》等著作。其中,巜人欢马叫》改编成电影、豫剧《龙马精神》,主人公韩芒种,就是马寺庄的真人实名。
知识青年下乡旧址。1972年11月,落实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登封县在东华镇公社设马寺庄和茶菴岭两个"知青生产队"。马寺庄知青生产队,划拨田地2、30亩,建知青砖瓦房宿舍三排和篮球场。接收开封、郑州、登封男女知识青年2、30人,登封知青居多。由乡干部薛庚寅、村副支书郑台负责知青管理。知青们单独耕种食宿,生产工具比村民先进,饲养耕牛,用四O拖拉机耕地。1975年前后,知青们陆续回城离开了马寺庄,有位女知青还落户马寺庄,做了马寺庄的媳妇。
46年过去了,当年知青在马寺庄下乡居住生活的三排瓦房,如今风摧雨打只剩下了半截砖墙。
马寺庄村将依托南有伏牛山马鸣寺岭和马鸣寺遗址、北有绵绵长流颍河水、座落东华镇川中之优势,恢复上六村下六村共祀马鸣寺之盛景,修建登山、环山、滨河道路,修复马鸣寺遗址公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登山观光朝圣-滨河戏水休闲-农耕采摘体验"三位一体乡村游,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建设马寺庄川中明珠美丽乡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