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HSCT后免疫功能低下期间发生的一种恶性淋巴细胞增殖疾病。HSCT患者移植早期一旦发生PTLD,如果不能及早治疗,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针对这类PTLD患者,你是如何诊治的呢?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许兰平教授结合4个典型病例,阐明PTLD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体会:①首先判断患者是否属于PTLD的高危人群;②从临床特点判断患者是否疑诊PTLD;③在疑诊阶段启动一线方案治疗并继续明确诊断;④一线方案及时评估疗效及调整治疗方案;⑤在高危患者中加强监测及抢先治疗EBV血症减少HSCT后PTLD发生。
病例资料
例1 女,10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第一次完全缓解(CR1),采用北京方案mBuCyATG(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司莫司汀+ATG)行父供女单倍体相合供者HSCT(HID-HSCT)。+14 d植活,+15 d出现皮疹,考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Ⅱ度,予以甲泼尼龙1 mg·kg-1·d-1治疗后缓解,甲泼尼龙减停;+27 d,查EBV-DNA 2×102拷贝/ml,CMV-DNA 8.1×103拷贝/ml,予丙氧鸟苷(DHPG)5 mg/kg每12 h 1次静脉滴注并输注静脉丙种球蛋白15 g;+31 d,出现发热,体温39.9 ℃,巨细胞病毒(CMV)DNA 1.1×103拷贝/ml,EBV 2×103拷贝/ml,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多枚(直径1~2 cm),腹股沟触及直径3 cm肿大淋巴结1枚,咽部未见溃疡,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咳嗽和腹泻,肺部CT检查无异常,C反应蛋白(CRP)8 mg/L(正常参考值1000 EBV拷贝数/ml作为干预阈值。标危EBV血症患者有自愈可能,可加强监测而不急于药物干预。
5.疗效评估
干预用药首选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直到EBV血症转阴,一般1~4剂足够。利妥昔单抗用于抢先治疗有效率达90%,EBV-CTL用于抢先治疗的有效率>90%。治疗第1周EBV-DNA水平至少降低1个数量级为有效(BⅢ)。
综上所述,在PTLD的高危人群中,移植早期应监测EBV-DNA,一旦出现高水平阳性或升高趋势,应开始抢先治疗;对于EBV感染的患者,密切关注有无可疑PTLD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与PTLD相关的症状体征,应即刻开始治疗;对于疑诊或确诊的PTLD采用一线方案治疗,根据疗效决定是否加用二线治疗。干预和治疗要体现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并结合免疫功能状态(图1)。在极少数情况下,HSCT患者的PTLD表现为EBV阴性、T细胞来源或CD20阴性,对细胞治疗和利妥昔单抗均无反应,预后极差。
点击查看原图
图1
来源:许兰平. 我如何诊断和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 11 ): 923-9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