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组织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山西省吕梁市脱贫攻坚战场,学习借鉴吕梁市生态扶贫先进经验。 地处山西中西部的吕梁市,是全国 14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全市有 400 万亩宜林荒山和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 为了实现既增绿又增收。吕梁市把生态脱贫放在突出位置,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考察组先后到吕梁市离石区田家会造林专业合作社综合治理工程、临县白文镇李家湾村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临县城区东山景观林业扶贫工程、柳林龙门垣核桃经济林管理合作社与森林管护扶贫工程现场考察学习。 吕梁市离石区田家会造林专业合作社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吕梁市东南城乡结合部,工程立足于“城市生态休闲厅”的功能定位,采用PPP模式,按照多树种绿化、多景观配置、多区域展示和多功能体现的生态修复理念,全面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 现场音:离石区林业局负责人 我们采取政府主动、公司投入、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建设模式 ) 在建设过程中,一般荒山荒坡、造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由造林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实施,在景观布置的重要地点则由园林公司来实施,同时,邀请具有核桃管理技术的合作社参与核桃林提质增效,聘用贫困户任生态护林员,对工程区林木实行统一管护。这样,在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的同时,实现了“六大扶贫效益”。 ( 现场音:离石区林业局负责人 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182名贫困劳动力获得务工性收入4000元以上;实施退耕还林,240名贫困人口人均获得政策性补助收入1900元;实施核桃林提质增效,拥有1674亩核桃树的372名贫困人口人均增加经营性收入1500元;实施森林管护,区内6名贫困护林员每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9600元;通过土地流转,区域内农民每年人均获得资产性收入520元;通过发展核桃采摘、农家乐,区域内农民还获得一定的生态旅游收入 ) 像离石区田家会这样,造林绿化、生态管护、林业产业都与贫困群众相结合的路子是吕梁市在探索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方面走出的一条新路子。与此同时,在吕梁市临县白文镇李家湾村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中,当地坚持高标准规划、大片区退耕、水平阶整地,栽植油松为主树种,搭配山桃、山杏、连翘等经济树种,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经济林与生态林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体系,实现造林绿化任务的提档升级。 临县城区东山景观林业扶贫工程则是临县环城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公园的同时,林下种植中药材,并配套2.5公里观光道路,采用“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由合作社造林、管护、经营,实现由单一的造林向森林资源管护和林下经济种植经营转变,合作社贫困劳力向掌握园林管护技术和特色种植技术工人转变,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保证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可持续经营,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是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园、蒙牛集团优质奶源产业基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借助扶贫小额信贷及农业产业风险补偿基金扶贫贷款等政策机遇,创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开发合作模式,扩大产业规模,拓展奶牛养殖、饲草种植、“牧光结合、立体经营”光伏发电等产业,吸纳带动贫困户通过带资入社、土地流转、劳动务工、光伏发电等途径增收。 (现场音: 朝阳农牧公司 贫困户增收一是带资入社增收,合作社把每户的5万元贷款集中起来,作为40%股份,吸纳贫困户200户,每年保底收益3600元,托养犊牛每年收益2400元;流转土地种植饲草每年每亩1500元,涉及贫困户920户;务工增收还有光牧结合方式,实施2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每户补贴3000元,可使392户贫困户脱贫) 柳林县由于生态脆弱、干旱少雨,过去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为改变这种现状,多年来,该县整合各类资金,以当地贫困群众为基础,由能人带组社,成立了扶贫造林、森林管护、经济林体质增效专业合作社,以生态脱贫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建核桃林和红枣林,同时,由合作社牵头,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建成油用牡丹、绿色谷子、食用菌、有机蔬菜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实现了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外出务工人口返村入社,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大变化。 如同25年前吕梁“拍卖四荒”的改革举措享誉全国一样,如今,吕梁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再次引起全国关注。在前不久,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做好生态脱贫,实现增绿、增收的生态脱贫好模式值得同为山地林区的我市借鉴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