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爆了,叫《在医院住院20天才知道的真相,竟然是…》其实内容很简单,讲的就是一个姑娘的母亲在医院的心外科做换瓣膜手术所发生的故事,包括她的感悟,她的感触,她的感慨~
其实无论是她,还是对于我这个医学生,医生是有魔力的,在没有接触心外科之前,我一直励志要当一名心内科的大夫,可是去了心外,不知不觉的叛变了,是这里让我知道当医生的真正含义~。(哀求心内的众位老师不要打我)
或许当医生对我来说总有种自豪感在里面,看着病人的病情一点点好转,那种喜悦,无以言表。可是那时的我从来没想过当医生有时候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自从到了心外,我才真正的知道当医生原来能这么忙,时间不是自己的,工作倒是实打实的。每天早上7点多上班,却一直要忙到傍晚7、8点。中午也没有休息时间,一台手术做下来至少需要4个小时,当遇到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可能会做到7-10个小时。遇到紧急救命的手术,凌晨拉上手术台,也是家常便饭。刚到心外科我老师说咱科没有下夜班,第二天接着干,我一度以为那是开玩笑(后来发现这就是真的)。所管的病号老的老,小的小,年龄跨度非常大。在心外科,啥都要讲究雷厉风行,还来不的半点差错,那时候去手术室,因为吃饭超过15分钟被骂过,办出院超过10分钟被嫌弃过,当然挨骂是每天的必修课,刚开始的日子,各种不适应,我的脑海里曾经出现过上万种逃跑的计划,最终也没能实行,而就是这样,在全院最忙的科室,我摸爬滚打,一直坚持着,那心外吸引我的究竟是什么?
那就再讲两个故事吧
故事一
那时候我还在心内科,收了一个考虑非st段抬高心梗的的患者,侯阿姨。58岁,患糖尿病8年,做了造影果不其然,三支病变,她在心内科住院期间,几度犯心绞痛,需要泵着硝酸类的药物来稳定病情。后来她跟我同时转到心外,只不过她上来是做搭桥的。
搭桥手术难度要求很高,需要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进行,而桥血管跟冠脉的吻合需要严格的时间控制,时间稍长,就会造成心肌坏死。而吻合的针只有小拇指甲盖那么大,而线却比头发丝还细,手术的高标准严要求,来不的半点马虎。要求麻利、准确、精细!
手术中吻合需要的针和线
手术很成功,搭了5根桥,侯阿姨心绞痛的症状也渐渐消失,气色跟精神也好了很多。他丈夫高兴的给我们送了锦旗,激动的说:“我老两口就一个孩子,孩子在国外工作,一年也未必能回来一次。老伴这一病,我觉得天都快塌,之前在县医院说考虑大面积心梗,死亡率很高,我们就是抱着搏一把的信念,转到这里。没做手术前我天天胡思乱想,要是她去了,我可怎么办啊,她若是走了,家就没了啊,我也不想活了…,谢谢你们救了我老伴的命啊!谢谢你们,让我还有家,我要好好陪着她……”
一面锦旗,一个故事
故事二
患者是个刚出生2天的小宝宝,原本一个小生命的降临应给一个家庭带去多少欢乐,可是她的到来却给这个不幸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云。大动脉转位,没有室缺,卵圆孔未闭,而恰巧就是这小小的孔,维系着孩子脆弱的生命,孩子全身紫的发黑,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哭都可能要了她的命,王主任当机立断,第二天把孩子拉上手术台。
孩子那么小,皮肤嫩的似乎稍用力就会戳破,而她要面临的这场手术,无论对她还是对我们都将是个巨大挑战。孩子的心脏只有核桃那么大,主动脉跟肺动脉也只有大拇指粗细,需要把这两个血管调转,还要把冠状动脉的开口移植上去。
手术整整做了6个小时,孩子的小心脏上不知缝了几百针,主任说,我们现在做的精细点,孩子的预后就好一些,生命的质量就会提高。
术后孩子在监护室住了一周便转回了普通病房,孩子活了,洪亮的哭声变得是那么悦耳!她的家人脸上的愁云也渐渐散去,未来的美好正迎接着她,她可以上学,跟小伙伴们玩耍,她可以…
这双手绘出童年的蓝图
多少鲜活的生命从此绽放光芒
所以,这便是我的答案,医生不单单是为了救死扶伤,而这背后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信任跟托付,在病人及家属在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他们一片坚实的臂膀,这时候我们是离他们最亲最近的人。有时候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使每个生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美丽。
医生不仅仅可以让患者重拾健康,或许还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改变生命的长度跟精度,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医路漫漫不言倦,生命之重,重于千金,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甘愿一生用滴水穿石的信念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