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嵩山32年的乡村邮递员:再在大山里干32年的邮差也值!“老杨,没想到大中午还来给我送报纸,在家歇会儿吧!”“王老师,我就不歇了,这还有几个包裹等着送呢。”8月27日正午,杨进才将报刊和杂志送到镇上83岁老教师王俊杰的家中,谢绝了挽留,佝偻着背整理好邮包,跨上摩托车,顶着烈日消失在了巷子里。
今年54岁的杨进才,是登封市宣化镇的一名乡村邮递员。从1985年至今,他骑坏了4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行程能绕地球转几圈。山区条件艰苦,与他搭班的邮递员来的来,走的走,他却说,再在大山里干32年的邮差也值!
32年,骑坏4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1985年秋天,22岁的杨进才应聘到宣化镇邮政所工作,一人开始担负起了整个乡镇16个行政村130多个自然村,20多所中小学校,50多个大小企事业单位,约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报刊、邮件的投递任务。宣化镇地处偏僻,属山区丘陵地带。那个时代,闭塞的宣化还不富裕,杨进才曾作为全镇唯一一名邮递员,由于通讯交通都不发达,尝尽了酸甜苦辣。
他的邮路被分为步班和车班两类,一天投递东村,一天投递西村。步班投递5个村庄,车班则需投递10个村庄。早上7点钟就赶到所里,分装信件、报纸和包裹,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他重复了32年。
“把全镇邮路跑上一圈得要4天,要是碰上雨雪天就更难了。”忆起从事投递员工作至今,杨进才感慨万千,“那时干部和群众对邮件报刊的投递时限都要求的非常迫切。在大山里走,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渴了就捧山沟里的水喝,骑坏了4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
(网络图)杨进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沓泛黄的老照片,岁月里,他从一个满头黑发的“投递员叔叔”变成了头发稀疏花白的“投递员爷爷”。
邮件,绝不能在邮局“过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是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些许村户散落在宣化镇境内的密岵山和荟萃山两座大山间,山里人与外界沟通主要是靠书信。这也注定杨进才必须靠徒步翻爬才能将邮件送到。如遇上两村庄同一天的信件,他需要在两座大山间往返60余里,耗时将近一天。
一次冒雨投递让杨进才至今记忆犹新。1987年秋,杨进才像往常一样往返于密岵山和荟萃山两座大山,那天在他的信件包里有一封加急电报和大学录取通知书。早上7点钟,他背着信件开始行进密岵山,行至山腰突遇大雨,山上雾气层层,尽管对脚下的邮路颇为熟悉,仍在山林里迷路5次。当天,他走了近百里山路,翻了两座大山间的5个行政村,如期将电报送至密岵山,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荟萃山。按规定雨雪天气,杨进才下午2点就可结束步班工作,而当天为了不让收件人等待,他直到晚上8点才归班。
在杨进才的印象中,崎岖的山路并不可怕,最怕遇到的是秋天的连阴雨,一下就是十天半个月,他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邮路上莫名的孤独,保证邮件不在邮局“过夜”。“我记得很清楚,那个叫赵淑珍的女娃考上了中牟卫校,通知书送到她家是下午3点左右。她妈见我浑身湿透地站在大门口,只有邮件是干的时,愣了一下,赶紧拉我进家给我擀了一碗面条。”
杨进才忆起当年的情景,潸然泪下。当天送完邮件时,双脚早已被胶鞋磨出一排水泡的他只得提着胶鞋,独身一人赤脚踏上了归程。
(网络图)信使,也是大家心中的“腿脚”上世纪90年代前,邮电局还是邮政、电信一肩挑。杨进才每天装载的四五十斤重的邮包当中,除了需要投递的信件和报刊,还有重要的电报,还要给群众“捎话”——当时,全镇仅有的十多部手摇电话,大都在镇区、厂矿单位等,镇里开会的通知大都是杨进才给捎话到村委,谁家有事了也都找他捎话。
在乡亲们眼里,为人和善的杨进才不仅是信使,还是大伙信得过的“腿脚”。后经改革,邮政局拆分独立了。杨进才变“捎话”为“捎物”。除了正常投递工作,帮忙存取款,捎带种子、农药等,只要能办到,都被他当作是自己的事。就连需要带身份证去邮寄领取的邮寄包裹和汇款单,很多时候大伙都找他代领。
爱好钻研的岳窑村村民岳富聚身患残疾,每月都定的有期刊,还要定期买养猪需要的添加剂,杨进才给他送邮件时,隔三差五都要问问有啥捎带没,添加剂一捎就是十几年。80岁的张发乾连续几年订阅《参考消息》,杨进才就多跑几里的山路送到家中。得知退休至今的老干部米国全热爱读报,杨进才连续20年将报刊、邮件从米国全的原单位再转送到家中。
见证,执着坚守“最后一公里”32年来,杨进才深深地感受着乡村面貌的巨变。楼高了、路平了、人富了,荟萃山上的风电场开启了登封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新时代,密岵山和荟萃山间修起的盘山路直到山尖;自己工资从36块涨到了3000多块;自己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升级到了摩托车;随身携带的邮包也从小挎包换成了大布包;邮件也由包裹快递代替了书信电报;各大快递行业受互联网影响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他的邮路由一天投递5到10个行政村变成了一天需要在各村间往返几趟.......
回想32年来的一朝一幕,杨进才说自己甚至会彻夜难眠。父亲和大哥离世,母亲住院,都没有耽误过一天投递工作。就连去年爱人做手术,在家属责任书上签过字后即刻就赶回镇上开始投递工作。自己既没有在农忙时给家里帮上忙,也没有爱人打工挣的钱多,还冷落了妻子和孩子。“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了啥?”杨进才不止一次这样问自己,又一次次在大伙对他的肯定中得到答案。
“我用你给我订的医学杂志上的一个方子,救了个小孩的命。”乡村医生岳怀亮对杨进才说道。“我从粮油市场报上得知大豆可能要降价,把库存的一万多斤黄豆立马出售,获利几千元。”养鸡专业户景丙辰按捺不住激动。.......
“32年来啥都在变,我亲眼看着这个山区在变化,可大家对我的尊重和感情没变。”如今,杨进才人生工作的驿站就近在眼前,回想起32年的邮路上门前那一张张等待家书的焦急面孔,一张张救命的汇款单,一封封金榜题名的录取通知书,他说,“再在山里干上32年也值!”(郑州晚报 登封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