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7395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7395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它是沟通市井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特色是窄长,穿梭于城市中央。胡同是北京一大特色,元朝已经存在。
电影《老炮儿》中,年过半百的冯小刚虽然经济拮据,但整天提着鸟笼穿梭在老北京城的胡同,悠然自得。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在与富二代对峙时,十分不屑,颇有“老子皇城脚下长大的,你丫有俩钱就想造次?”
几年前,习摄影,尤喜风光。在一个秋日下午,从朋友那里翻到了摄影师徐勇的影集《胡同》,被其深深吸引。其自然状态下生活的居民们,举止之间无不反映出时代的烙印......这直接导致我,从风光转为人文、纪实的拍摄。
其实,登封也有胡同。只要你在登封市区生活过,你就会常常从人们口中听到郜胡同、刘胡同。瞬间会觉得高大上。如果从高空俯视,这两条胡同如同两条项链,镶嵌在繁华喧闹的市区之中,安静而又神秘。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7951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7951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3339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3339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从今日的建筑角度看,两条胡同分别位于市直一初中东、市百货楼东北角。如果把眼光放到清末,这两条胡同就分别位于登封古城墙内。
由于胡同从元朝开始形成,一直都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才有的。关于郜胡同、刘胡同的书面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民国。不过,据明嘉靖八年《登封县志》载,登封当时已筑有城墙,那么这两条胡同的形成是不是可以再久远到明朝,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初秋时节,一场细雨刚落下,远山在雨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登封城区在山的脚下,紧紧依偎。顺着东关街一路向西,两旁槐树上开始泛黄的叶子不停地摇曳,走在它们的召唤下,心旷神怡。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9572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9572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8619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8619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走着走着,不觉间已看见“郜胡同”几个大字,于是就顺势拐了进去。一条1米多宽的胡同向远处伸去,然而你无法看到尽头。胡同两旁是崭新的现代楼房,只有有几间灰墙灰瓦的老舍静立在那里,沧桑而又典雅。
走进这些老舍之中,房屋构造颇有讲究,窗户是木制的,门是木制的,泥黄色的土坯墙或者青砖墙向上延伸,灰色的房檐下还雕刻着花鸟神兽,一只猫懒洋洋的猫卧在院子的角落处,被脚步声打扰后,又飞快地又不见了踪影......
谈起胡同的前身,几位在此居住多年市民娓娓道来:“过去,胡同两旁都是大大小小的院子,有的背靠背,有的面对面,几乎每家门口还种有树木,树下都有个石板,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会端着碗从家里走出,坐在石头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一位70多岁老人的记忆犹新:“从记事起,胡同里卖糖葫芦的,小商贩......吆喝着,从这头进去,那头出去,俺们小孩儿就在胡同里玩耍。特别是夏天,吃过晚饭,是胡同里最热闹的时节,每个大院门口,人们摇晃扇子,男人们赤着上半身坐在一块,女人们坐在一块,东拉西扯,各自扯各自的。”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8470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8470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9606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9606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哎,真怀念那是的时光,不觉间都70多了,走路都不灵活了。”老人叹息道。“现在的胡同虽然变化大,但那种感觉还是有的。”
郜胡同留在80、90后记忆里的,就是他的烧饼了。我有几个朋友,初中在市直一上,吃了3年的那里的烧饼,说话都带有郜胡同味儿。如今,身在外地的他,每每想念家乡时,总会从郜胡同的烧饼开始。
与多年以前胡同里的生活气息相比,如今你在看到的只有衣着时尚长发姑娘、匆匆赶路的陌生人、骑车摩托渐渐而去的年轻少年。他们的脸上,无不泛着现代城市的急躁、冷漠特征。
而曾经的刘胡同,也已不是往昔的模样,胡同里还保存有上实际六七十年代间几处较为完整的老宅,宅内到时有炊烟飘起,宅外两棵需要两个人才能抱住的老槐树,虽然年迈,但枝叶繁茂,仿佛在诉说着胡同的古老。
《登封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登封街道有东大街、西大街、郜胡同、刘胡同等。有的以方位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郜、刘胡同,居住的多数为其两大姓氏的家族人士,它们之中也不乏有佼佼者。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3502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3502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7079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郜胡同、刘胡同:隐藏在登封闹市里的一份“乡愁”7079 作者:刘客白 帖子ID:282329]()
通过了解,便可得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胡同,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人们在其生活,悠然自得,闹中取静。
1994年5月,登封撤县改市,登封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两大胡同里的旧舍也相继开始改造。所幸的是,胡同依旧存在,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可以用脚丈量曾经的乡愁。2009年登封故城被列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两个胡同在保护范围之内。
如果你在闲暇时,可以来此走一遭。你得慢慢走,用心去丈量。
未来几天,我们还会陆续走访更多老房子,向各位网友求助,谁的家乡有保存较为完整的老房子?或者是有年代有故事的老宅子,可以下方留言告诉我,最好附有照片!我们所有到访之处均有图片和视频,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影像,期待有你家乡的身影。
全民记者 刘客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