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断断续续下了3 、4天,耽搁了行程,原本早早就开始的探寻之旅,今日才启程。为什么会想探寻登封的老房子,因为太多人说等我老了,想回老家去住,因为刘和刚那首魂牵梦萦的《老房子》——我的家,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登封老城人,模糊不清的记忆里东关街外婆家整排的老瓦房,小时候外婆拿着蒲扇中午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午睡,然后趁她睡着了,我们商量着偷跑出去,那时候的书院河还是小溪丛流,还可以摸鱼跳水。现如今市区仍有老房子踪影的恐怕只剩下郜胡同和刘胡同了吧。
走访郜胡同时,碰见了相依为命的老两口,他们都83 岁左右,老爷子腿脚不伶俐,每次回家都要靠老伴搀扶,走一段路,休息一会。他们至今仍住在老房子里,不过这个房子并不是他们自己的,一个月100多的房租,已经住了差不多10几年。
虽然破旧,可却是栖身之所,唯一不方便的是,老房子里没有厕所,去厕所还要走好几百米的公厕。
除了这老两口,居住在郜胡同的人家还有2、3家,都不是房子的主人。现在老一辈仍在郜胡同居住的,大多是改造后的新房,曲曲弯弯的郜胡同,更多了一份拥挤与吵杂,老房子的存在反而与现代建筑有反差。
第二个市区保存较好的老房子是刘胡同,跟郜胡同一样,他们都是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最具代表的要属那棵老槐树,一眼望去,一排老房,土砖土瓦。
或许不再有人居住,或许成了破烂的堆积场所,不过一看就知道,老房子的主人很讲究,进门影壁墙、两层布局,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房子整体框架依旧保存完好,主房上面还有辟邪用的镜面,想想当时,一定是个大户人家。
为了保护这些尚存的古迹,2017年1月1日,登封市政府正式在东关街与嵩山路路口设立“登封县故城”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行程到访的第三站是少林办雷家沟村,不像郜胡同和刘胡同,星星两两的几处,得益于郊外,这是一个目前保存尚完好的村落,窑洞是这个村落的特点之一。
可是这里人烟稀少,真正在古村落里生活的只有一个老大爷。老人独居,八哥、小狗、山鸡为伴,因为雷家沟美丽的风景,老人见过很多来这摄影或参观的客人,他记性很好,一眼就认出我们一行人中有个已经来这儿3次了。
第四站是犁面沟画家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一方面是因为山里地形很像耕地用的犁,依山傍景,非常好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集聚了一批艺术家,他们隔三差五就回来犁面沟写生、创作或者聚会,让这个村子多了一份艺术气息。
这里每个屋子都因地制宜稍作改动,在维持原有老房子面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们鬼斧神工的布局,更显得充实和祥和,仿佛就是原有的样子,让人只想呆在这儿,安静地沉思。
今天走访的最后一个地方是中岳办北高庄,这是美丽乡村示范基地之一,已经完全大变样,全部都是现代中式建筑,唯一有老房子味道的,估计就是这村里的一口井吧。
未来几天,我们还会陆续走访更多老房子,向各位网友求助,谁的家乡有保存较为完整的老房子?或者是有年代有故事的老宅子,可以下方留言告诉我,最好附有照片!我们所有到访之处均有图片和视频,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影像,期待有你家乡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