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圆满落幕,20天的时间里,这一场科学与文化的饕餮盛宴惊艳了北京。
现场有小志愿者讲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整个展览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天行有常——二十四节气的发现”,第二部分:“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构成”,第三部分:“千秋之业——二十四节气传承和保护”。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中国人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是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甚至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我市组织了50余件相关展品参展,包括清明上河图、二十四节气剪纸、观星台模型、嵩山木板年画、嵩山木雕等作品。此外,还组织了两本书籍参展,一本是由国家线装书局出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二十四节气》;第二本是“二十四节气丛书——登封卷”。
“二十四节气”农俗影响全国,辐射东南亚,其发源地在河南,核心区在郑州,告成镇观星台、周公测影台是产生“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文物史证。我市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保护传承地,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承完整,几乎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民俗农谚,尤其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祭拜周公活动,明朝已有记载,一直薪火相传。
20天的展览,给北京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留言本上,他们给予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很高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