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登山,嵩山、浮戏山等是经常涉足之地。爬山途中,每每会遇到一座座山寨,孤零零地处在山顶之上,既无人居住,又无人管护。许多山寨还保存完好,有寨墙,有寨门。不免感到好奇:这些山寨究竟有多少?为什么建在山顶之上?是什么时候所建?何人所建?为何而建?

为了弄清这些疑问,有段时间一直沉浸其中,查史料,找县志,翻文献。之后再去登山时,就把有山寨的山头当作目标。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访,终于大概弄清了古山寨的基本情况。
不访不知道,这一访才得知,在登封周边,存在着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山寨群! 
古山寨,集中在巩义、登封、荥阳、新密四市交界地带,大致为嵩山北部到东部的浮戏山、横岭一带,现在仍保存相对完好的总数在40座以上。这些山寨,最早的建于宋金时期,后来在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或新建,最晚的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曾进行了修补。而实际上,这些山寨是古代保存下来的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 
嵩山及其余脉浮戏山一带,山势高峻,交通不便,历史上每逢战乱,却是人们躲避战乱的地方。北宋末年,金人南下,中原军民奋起反抗,纷纷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地势,修筑山寨,招集义兵,对抗金人。之后,金元朝廷也借助地方依附势力,筑寨与义兵对垒,从而在中原一带的太行山、嵩山、伏牛山等山区修筑了大量的寨堡。 
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大起义时,各地纷纷筑寨自保,民间又一次兴起了筑寨高潮。针对白莲教起义军流动作战的特点,清廷大臣明亮、德楞泰等建议靠近起义军州县的官员在大的乡村市镇劝导居民修筑土堡,并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圩寨修筑方法。 
清中后期,太平天国、捻军相继起事,中原一带频受匪患袭扰。之后,太平军北伐进入河南,河南安徽捻军起义、西征,河南地方起义不断,群雄蜂起,警讯不断,丢城失地之事频繁发生,许多官员在带兵东堵西剿中丧生。 咸丰帝于1852年谕令各省仿照嘉庆年间的方法修筑圩寨,办理团练,以资保卫:“不特被贼地方急宜筹办,即距贼较远处所亦应思患预防”。捻军的搜山行动,使百姓居山避乱不再奏效。1860年,安徽捻军进入横岭东部的白寨、三李等村,村民起初“闻乱皆于幽僻山谷凿洞为避兵计”,此时都被搜出,“始知洞不足恃,乃议筑寨”(民国《续荥阳县志》)。 在耳闻目睹了官民被杀、城池接连丢失,捻军的搜山行动使居山避乱也不再奏效之后,修筑圩寨这时才得到真正的重视,修寨的行动由原先的自发转为自觉。于是,在咸丰、同治年间,朝廷推动,地方响应,民众积极,修寨之事便得到大力推进,不论平原还是山区,寨堡如雨后春笋般,星罗棋布般修建了起来。直到今天,各地仍保存了大量以寨为名的村子,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匪乱过后,寨堡便不再被重视,平原地区的圩寨多为土寨,很快就遭到损毁,只有其名,而无其寨了。 
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山寨,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或在前人修建的古寨基础上重修起来的。有名的山寨如万山寨、横岭寨、摩旗寨、大山寨、皇古寨、铖佛寨、青龙寨、焦山寨、柏枝岩寨、周家寨、牛家寨、梅山寨、二郎寨、五岭寨、高咀寨、马头寨等。 
修筑寨堡,首先要有人领头,其次要有大量资财经费,另外还需要大量人力。清廷及地方大员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大家富户和巨族宗室,他们大多既深谋远虑又轻财好义,在地方有影响号召力,更有保卫身家性命财产的迫切要求。 《荥阳县志》载,皇古寨由翰林孙钦昂、贡生范培钦倡修,铖佛砦由监生郑树棠倡修,万山寨由贡生胡峰青、生员李正邦倡修,大山寨门额上则写的是“仝寨公修”,基本上都是由当地宗室或富户领头,百姓共同参与所修。

在县志等书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这些山寨发生的故事。《说嵩摭异跋语》记载:“崇祯八年,流贼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分躏偃、巩、伊、洛,退屯新、密山中。以朱龙桥之败,复走登封入秦,而游奕之众,遍掠嵩土,于是村舍为空。九年二月二日,贼李自成、过天星从密县来,盘据县境……而土寇李际遇、申靖邦乃起,纵横蹂躏,搜罗几遍穷谷”。 《明史稿》则有“十四年正月,破河南府,移攻开封,七昼夜解去。屠密县。”也就是说,从1635年到1643年的8年间,李自成数次到过这一带,而当地又有登封的李际遇、申靖邦、钟梦秋等土匪,屡屡袭扰百姓,还发生过攻入城后“大屠”的情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地村村筑起了寨子进行防御。 《密县志》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件发生在天全寨的稀罕事:“在谢村保,土桥合村避兵处也。深沟百仞,环以洧水,真天险也。相传明季寇至,村人登寨,鸡犬不呼自随。合村男女以及六畜无一遭屠戮者,故名曰天全。”颇为稀奇。 
皇古寨的倡修者为孙钦昂(1826年-1896年),孙钦昂为荥阳须水人, 1856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860年回家孝母期间,正值捻军在河南进行劫掠,他即与贡生范培钦以及荥阳密县的士绅聚在一起,商议如何避寇,最后决定据险筑寨。经考察,看中了皇古崖这个地方。周围村民纷纷出工出力,垒石成墙,修建雉堞,很短时间便修建起了皇古寨。 之 后,他们又置备防御器械,储备粮谷,训练丁壮,并倡办乡团,维持家乡治安,共同保卫家园。他也以此功加五品衔,赏戴蓝翎。孙钦昂曾为皇古寨、须水寨写记,并著有《映雪斋集》四卷。后来,孙钦昂钦加二品衔,简放福建兴泉永道,署理福建督粮道,驻在厦门,参加了中法战争。 
皇古寨依八卦之势而建,在坤(西南)艮(东北)方位修建寨门,坎方(北)隆起之地,修建神祠,并作为全寨的中枢之地,议事中心。神祠的东北方,则修建了旗台,全寨都能看到。东岗修建敌台,台下有泉水,此台正好保护泉水。东北寨门外突起一峰,犹如屏风,上面设置配备火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寨内还建有关帝庙、寨主楼和土窑洞10余孔。 皇古寨在抗战期间曾发生过一场战斗。1945年2月,豫西先遣支队皮定钧部趁盘踞在皇古寨的岳德功部正准备过春节之即,向皇古寨发动总攻,经过两天战斗,攻破皇古寨。除岳德功带领几个卫兵从地道逃窜外。岳的小老婆被当场活捉,心腹干将岳全忠被击毙。被俘的国民党荥阳县县长张金印、警察局长李致祥被押至石坡村镇压。整个战斗歼灭岳部200余人,缴获枪支200余支,迫击炮1门,另有骡马10余匹,猪几十头,小麦3万多公斤,粉条数千公斤,蔬菜5 000多公斤和大量的烟酒等物。 
这一带的古山寨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全部建于山顶之上,距人们生活之地很远,一般人平时难以到达。 二是全部由石头修筑而成,修建得异常坚固。寨门为防御重点,寨墙上则修建有马面、垛口、瞭望射击孔等,而且寨墙外面高,里面低,这样便于隐蔽作战,也便于兵员调动,寨墙建在悬崖峭壁之上,起到以险代兵的目的。 三是当初修建之时,只是为了临时躲避之用,山寨内大多没有水源,生活不便,匪患过后即被废弃。 四是初建之时,多数山寨还相应建起了关帝庙、房屋或者窑洞等,但基本上都是战时使用,过后即废。 五是随着修建山寨的同时,还置备了防御器械,对丁壮村民进行了训练。 六是在浮戏山西部的巩义境内的山寨,修筑年代相对较早,只是后来又多次进行了重修重建;而新密荥阳东部一带,则多为咸丰同治年间修筑。 
如今,人们已进入了信息社会。难得的是,这些山区,还保存了40多座这样的古山寨。它们矗立在山顶之上,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过去岁月的沧桑。如果你偶有兴趣登到山顶遇到山寨,在欣赏山川风景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去体会一下过去兵荒马乱年代那种慌恐与不安…… 由于古山寨太多,又都是处于山顶之上,多年荒废,没正经的道路,因此想要去看古寨,最好走前做好攻略,看把车停放到什么地方最方便。一次看古寨也不必太多,一天大概最多可看两三个。看古山寨的同时,还可欣赏一下山村风光,顺便体验一下爬山的乐趣,既健身,又涨见识涨知识,同时了解了登封周边的大好河山,实在是一举多得。
横岭寨: 位于荥阳王宗店村东南的横岭顶,现存两个寨门。 
马头寨: 又名龙马寨,位于新密市楼院村北马头山顶,始建于宋元时期,元末明初曾被徐达部下傅友德、任亮攻下。清咸丰年间重建,更名为龙马寨。此寨有三座山寨组成,北寨现存三个寨门,东寨现存一寨门,南寨现在一寨门。 
凤屏寨: 俗称柏树门寨。位于巩义市杨树沟村,建于同治三年,现存一个寨门。 
八蜂嶂寨: 位于巩义市杨树沟村的荥巩交界之处,始建于宋金时期,原名太祖殿。清中后期,重修时,发现了八窝蜜蜂,人们以为神异,随将此寨命名为“八蜂嶂寨”。其东为荥阳卧龙台寨。 
摩旗寨: 位于新密市金井沟村西北伞盖山顶,始建于咸丰十一年,现存四座寨门。如今山上修建有木屋及简易房。 
香山寨: 位于新密市楼院村东小顶山顶,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现存三个寨门。其其寨墙建在战国时期魏长城上面。 
么么顶寨: 位于新密市青屏山西边么么顶上,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现存两个寨门,寨内有玉皇殿,有庙主,也常有香客上山烧香。 
歪井寨: 位于新密雷家村北、歪井村南的山顶之上,建于清咸丰年间,现存两个寨门,保存相对完好。 
大山寨: 位于新密陈脑里沟村东的山顶之上,建于清咸丰十年,仅有一座寨门,现保存相对完好,寨内有关公庙一座。 
青龙寨: 位于新密市郑冲村南青龙山顶,现存三个寨门,建于清同治三年,目前郑冲村正准备把山寨建成景区,目前寨内有多座庙宇。 
焦山寨: 位于荥阳贾峪南焦山顶,建于清代,现存两个寨门。 
周家寨: 位于新密巩密关村东南山顶,始建于宋金时期,元末明初时称为露豹寨,被明军任亮率兵攻下,现存两个寨门,寨墙毁坏较严重。 
高咀寨: 又名西沙固堆寨,是《明太宗实录》里所提到的“仙人寨”。位于新密市沙固堆村南驴蹄坡山顶,现存两个寨门。 
五岭寨: 位于新密市茶庵村北、石坡口西的五岭顶,始建于咸丰十年,寨西风门口有当时所建“镇远炮台”一座。寨内有一座寺院,寨西有战国时魏长城遗迹,现存多在一米以下高。 
万山寨: 位于荥阳万山顶,清咸丰年间由贡生胡峰青、生员李正邦倡修,现存北寨门以及北寨门以西的北寨墙和整条西寨墙,寨墙由红石垒砌而成,如今寨内修建有安阳宫等庙宇。 
钺佛寨: 位于荥阳大周山顶,建于咸丰十年,由监生郑树棠倡修。现存三个寨门,寨内有建于宋代的圣寿寺及圣寿寺塔一座。 
皇古寨: 位于大周山西南的皇古崖之上山顶,修建于1860年,由翰林孙钦昂、贡生范培钦倡修。东寨门坍塌仍有其形,西寨门在走访时尚存,现在已被人拆毁。 
来源:微信公众号(专注于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