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介入科医生:X光是他的“战友” 更是他的“敌人”

2017年08月07日08:03  来源:合肥晚报


  ○介入科医生将放射性碘粒子置入胰腺癌患者体内



  ○防辐射的铅衣上身,足有22斤重

  编者按

  有一群医生鲜有人知,他们常年工作在厚厚的铅门之内。借助X光,癌症、疼痛、大出血……他们都能对付。但长期被辐射,头部、胳膊、双腿都暴露在X光中,他们比同龄人更显苍老,更易患有辐射类疾病。他们在用健康拯救生命。

  没过膝盖的黑色铅衣,似汉服在胸前交叉。在1厘米厚的铅层之下,是医生滚热的胸膛。铅衣、铅内裤、铅围脖,22斤装备上身,还得再扎上一条绑带,才能分散直压脊椎的力量。“哗”……重达半吨的铅门应声关闭。铅门之内,X光将穿透一切。24年来,X光是合肥市二院介入科主任殷世武的“战友”,更是侵蚀他身体的“敌人”。

  汽轧破肝脏汽修工命悬一线

  “不想吃光,赶紧走。”合肥市二院介入科里的老大姐王菊招呼着同伴立刻撤离。

  手术室内。汽车修理工张启义正躺在手术台上,他刚从淮南紧急转院而来。

  一个月前,张启义正躺在车底。支撑车架的千斤顶突然崩裂,砸向前胸,导致他肝脏破裂。

  张启义的双颊因病痛,黄瘦而干瘪。他歪过脑袋,直露出眼角大片的眼白。眼珠转动,他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手术室。

  除了耀眼的无影灯,这里并不是常见的手术室。四面墙壁的白色瓷砖下涂满了防辐射材料。在一片白光里,他能瞟见X光机在天花板上伸展开的臂膀。

  15:15。殷世武吩咐助手潘升权开始准备局部麻醉。

  之前的肝脏缝合手术,帮张启义捡回了一条命。但大量内出血凝结的血栓,密布在人体最大的静脉——下腔静脉里。此刻,体内粗如拇指的下腔静脉内,充斥着大小不一的血栓,就如同一条布满鹅卵石的河床。

  任何一块血栓掉落,将肺动脉堵塞,结果就是猝死。

  淮南当地的医生不敢给张启义做手术。原因很简单,生怕他死在手术台上。

  透明的吸氧管插入双鼻孔。“嘟嘟嘟”……心电监护仪发出稳定的预警声。

  事故后,张启义胸口的疼痛从未停止。时常胸闷到无法呼吸,连话也说不出来。

  他紧张得圆睁起双眼。殷世武试图将一根8厘米长的穿刺针缓缓推入张启义的颈静脉。

  “感觉怎么样?感觉怎么样?”殷世武朝意识尚清醒的张启义喊话。生怕“小恶魔”一般的血栓会悄无声息地发起攻击。

  张启义昂起下巴,朝殷世武点头示意。

  15:30。手术继续进行。

  深入“敌境”手术风险提升

  从颈静脉手术是第一方案。因为这会绕过敌方的“老窝”——密布在张启义下腔静脉里的血栓。

  穿刺针无法继续深入,又缩了回来。殷世武发现,张启义右侧颈静脉已经完全闭塞了,连穿刺针也无法探底,更别说手术了。

  只能启动备选方案。但备选方案极为凶险:从腿部的股静脉穿刺,一根头发粗的导丝会率先顺着静脉,斜向上40度角,再拐入胸腔。以导丝为轴,2毫米粗的导管会接着插入张启义的体内,直达被血栓占领的“敌境”。

  10分钟后,透明的显影剂顺着导管,汩汩流入。手术二助龙海灯踩动脚下的X光机发生器。

  这位看不见的“战友”开始助攻。X光随即穿透张启义的身躯。

  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张启义整片右肺,因血栓堵塞,消失在屏幕前。殷世武盯着屏幕,顿了两秒。得立刻加快手术进度。

  47岁的殷世武,双目向里深陷,干涩而疲惫。晶体和甲状腺都是对X射线极为敏感的人体“零部件”。铅围脖能有效防止辐射对甲状腺的侵害,但暴露在外的眼睛却不能。特制的铅内裤,则专门为科室里的育龄医生准备。

  科室里的男护士孙书杰特意过了一下秤,铅围脖0.5千克,铅内裤1.5千克,铅衣9千克,一共11千克。谁也不知道,这看似严密的职业防护,是否仍有例外。科室里的老大姐头胎流产,技师小田的儿子早产40多天……

  “嘟嘟嘟”……心电监护仪跳动的频率正常。躺在手术台上的张启义却开始觉得胸闷。

  手术台上休克紧急溶栓救命

  张启义歪过脑袋,试图挣扎着用胳膊肘撑起上身,从手术台上坐起来。

  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目圆瞪,要龇裂一般。“嗯——嗯——”他粗声低吼。吼声回荡,透出生命与死神搏斗的不甘与绝望。

  “嘟——”血氧监测机发出长长的警报声!血氧浓度70,收缩压71,舒张压40。血氧浓度低于90,病人就会昏迷。

  约莫10厘米长的导管还停留在他的体内,助理医生潘升权只得强行将他摁倒。

  张启义浑身抽搐。黄色的温热液体流淌在手术台上。小便失禁与休克相伴而来。血栓堵住了右肺动脉。他即将猝死。

  16:10。“尿激酶!(一种能够消融血栓的药物)”殷世武朝护士高声喊道。必须立刻将溶栓药注入心脏。殷世武手中的导管,一点点向张启义的体内延伸。20厘米长的导管,顺利插至心脏。

  护士郑洁将50万单位的尿激酶递给殷世武。一口气推入右心房。

  16:12。约莫一分钟后。血氧浓度开始回升,83,85……警报声逐渐消失。血栓被药物消融了。张启义从手术台上逐渐醒来。

  “我睡着了吗?”不明所以的张启义问道。

  “你从鬼门关里走了一圈。”殷世武隔着淡蓝色的医用口罩,露出张启义看不见的笑容。

  构筑生命防线精巧滤器置入心脏旁

  “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必须接受。”殷世武说,因为,人皆向死而生。

  常年接触X射线,说一点不怕是假话。1997年儿子亮亮出生。刚抱出产房的那一刻,殷世武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端详孩子的长相,而是仔仔细细将儿子的手脚检查了一遍,生怕有畸形。

  警报只是暂时解除,死神仍在徘徊。

  “快!上滤器!”殷世武朝负责医疗器具的老大姐王菊发出指令。“滤器”是对抗死神的“利器”。它像两把手柄相接的伞架,可以撑开,可以收起。如同洗菜池里的漏网,能“兜”住所有流经的“小恶魔”——血栓。

  殷世武开始顺着长长的导管,将5厘米长的滤器送到指定位置——血栓密布的下腔静脉。

  2分钟后,滤器就位。它正位于腹腔,右心房的下部。殷世武站在张启义的肚子旁,从体外推动拉杆。借助X光,电脑屏幕上,一朵六菱形的钢网在静脉血管内绽开。

  殷世武面部的表情终于开始舒展。至少张启义体内的第一道防线已经构筑。

  铅衣就是铠甲随时“披甲”上阵

  16:40。“哗……”手术室的铅门打开。

  病危通知传到耳畔。张启义的妻儿哭着抱作一团,险些就是永别。

  “我爸的命硬。”张启义的儿子搂着母亲背过脸去,又腾出一只手拭去自己满脸的泪水。一个月来,死神已经四度与父亲擦肩而过。

  按照惯例,手术后,医生需要向家属介绍手术的结果和过程。听闻铅门内所发生的一切,张启义的儿子突然跪倒。“砰砰”……这一跪,猝不及防。

  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20毫希弗。但面对病人,很少有医生会“计算”手术时间。而殷世武的最长记录是一天16台手术,差不多10个小时都站在铅门内。殷世武告诉张启义和家人,在手术后,消融血栓的药物仍会通过腿部的静脉注入。一旦细如泥沙的小血栓密集地涌向肺动脉,他仍有生命危险。

  铅衣就是铠甲。接下来的48小时,殷世武和同事们随时可能再度“披甲”上阵。

  通讯员王红梅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徐颖奇/文牛国梁/图

  新闻小贴士

  什么是介入科

  神奇“介入治疗”不用开刀就能治很多疾病。医生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凭借一枚穿刺针、一根导管、一段导丝,在患者血管、皮肤上作一个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便可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

  介入最早用于肿瘤治疗,比如肝癌、肺癌、胰腺癌、贲门癌等。一名介入科医生,需要同时具备内科医生的基础、外科医生的动手能力、影像科医生敏锐的捕捉能力,无异于培养一名“多面手”。
个人签名:
天地人
2 条回复  
ct室 小学三年级 2017-8-18 17:59:39
太伟大了
ct室 小学三年级 2017-8-18 17:59:4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