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期而至的夏雨洗刷掉了登封小城的燥热,使得嵩阳公园里的花木枝叶愈加的青翠和娇艳。与嵩阳公园里成群孩童的嬉嘻与唱戏老年人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公园喷泉旁花岗岩地砖上写字的一对姐弟。女孩上初三,男孩上初二,正是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年。
地上的字已经占满了大片的空地,引来所有路过的游人啧啧称奇。有懂书法的老者从旁经过时,告诉大家,这是标准的欧体楷书,地上的字是完全按照贴上写的,不仅章法严谨,字体也相当到位,像这种年龄的孩子写出这样的字实属不易的了!
在旁人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年汉子,这才是我们的主人公。汉子名叫郭占超,48岁,城关镇王庄人,早年以搬家、卖对联、卖西瓜为业。初看上去,这是一位彪形大汉、农人打扮,若一交谈,孔孟之道、易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儒家、道家的章句、理论脱口而出,张口即来。正好他的儿子向他指出老师教的有一个字发音不太对时,老郭说:论语上讲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绝不要不听老师的话。周围的人闻者骇然!连笔者也甚为之奇,自认为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孔孟之道”早已被社会淹没得悄无声息了,为何在这小县城的公园里竟还有这样一个失落的范本?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就和老郭攀谈起来了。听老郭讲,这两个孩子是老二和老三,当年生完老大,正赶上计划生育政策紧,在当时的非常时期,他不想让老父老母受到连累,就没再要孩子,这几年政策好了,就又要了这两个孩子。自从孩子生下来,文化程度不高、但干过两年民办教师的老郭就下决心要亲自培养孩子。
其中最令老郭自豪的是他对孔孟之道的坚守和身体力行,老郭说,他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已成家,尽管都很孝顺,但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只愿跟着他过,还说虽然妹妹已成家17年了,老母亲从没在妹妹家隔过夜。平时虽然兄弟们也没正式说过怎样赡养父母,老郭说他虽不富也从没让弟弟妹妹们拿过钱。面对满口“之乎者也”的老郭,我没有理由可以怀疑!
再去嵩阳公园时,老郭正在陪着两个孩子做功课,笔者注意到旁边放着《弟子规》、《孝经》、《孙子兵法》等书,几本书都有些年头了,看得出老郭都已珍藏多年了。
女儿正在临摹《孙子兵法》,老郭的电动车上放着早上做好的玉米糁、馍和菜,中午饭就在这里解决了。老郭讲,为了孩子,这两年他已完全撂下了生意,瓜也不买了,要知道现在正是卖西瓜的好时节。对于自甘忍受的贫苦,老郭笑道,也曾有登封市知名企业家的董事长表示过愿意资助他,但被老郭委婉地拒绝了。
看着两个孩子弯腰写下的有模有样的自《九成宫醴泉铭》脱胎而出的欧楷字体逶迤成行、清秀挺拔时,笔者不禁对这一位撇家舍业、苦行僧般的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肃然起敬。
两个孩子衣着也许都随不上现在的潮流,但从老郭脸上的坚毅和满足,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属于他的那种幸福!
当笔者还在困惑像老郭这种自发传承传统文化和圣贤之道的特有标本,他的路能否走下去、能走多远?这时,忽然一瞥,公园南门口的宣传栏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板异常醒目,不管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各个层面阐释得都很详细。对照还在公园另一侧旁若无人、自发地践行着“孔孟之道”的老郭,我们觉得,有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相信老郭的这条路是一定会走下去、是会越走越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