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肺结核曾被人们称为“白色瘟疫”,“十痨九死”也曾给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鲁迅、萧红、林徽因、卡夫卡、契诃夫均是死于此病。随着抗结核药物和诊断方法的出现,此疾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由于结核杆菌的耐药性,也使得该病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探讨的问题之一。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肺结核主要症状及发生比例:
发热:37%~80%;
盗汗:63%;
体重下降:85%;
疲乏、无力:77%;
超敏感症候群:10%~20%。
87%~100%粟粒性结核病患者出现发热,抗结核治疗后2~4周退热。
肺结核可疑症状:
(1)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2)咳嗽咳痰2~3周,即应考虑有肺结核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结核杆菌的耐药性
长期以来由于抗结核药物的滥用和乱用,结核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得治疗可以选择的药物变少,治疗方案变复杂,同时不良反应多,疗程长,以至于产生了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肺结核的治疗定要遵循其治疗原则。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
1、早期
肺结核病早期,肺内病灶血液供应好,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分布,同时巨噬细胞活跃,可吞噬大量结核杆菌,有利于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有效地杀灭结核杆菌,所以应尽可能早地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2、规律
按照化疗方案,规律投药可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持续的杀菌作用。反之,血药浓度不稳定,在低浓度时则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反而会诱导细菌的耐药性。
3、全程
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短期内症状会显著改善,2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被消灭,但部分非敏感菌和巨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仍然存活,只有坚持用药才能最终杀灭这部分结核杆菌,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4、适量
过量地使用抗结核药物,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用量不足则可诱导耐药产生,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给予适当的药物剂量。
5、联合
联合不同机制的抗结核药物,可以利用多种药物的交叉杀菌作用,不仅能提高杀菌灭菌效果,还能防止产生耐药性。

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