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

登封TV · 2016-12-1 13:18:37 · 2971457 次点击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75 作者:登封TV 帖子ID:184820

    11月30日,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的爆出,成为全世界议论的焦点。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如何诞生?源起何地?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有哪些呢?我市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剑松通过遍查典籍和考证,撰写了《二十四节气源起天地之中》一文,以求教各位专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智慧的中国古人生活在四季分明,以嵩山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经年的劳作中夜观天象,昼测日影,根据北斗星、月亮、和日影的变化,神奇般地发现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便开始确定四时,推演历法,指导农耕生产,并逐步完善二十四节气,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开始有了重大的转折。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适应的最佳地区就是中原,随之,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普及到全国各地。

    中国古人认为在方形的大地中,有一个中心,与天心相对应,以天之中北斗招摇星的旋转指向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方位,天之中的正下方,也就是最早的华夏民族,而确定地之中,这个中心就在天下之中、“中国”之中的中原嵩山地区。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909 作者:登封TV 帖子ID:184820


    董仲舒《春秋繁露》:“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矣;天官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得出以我和中土为中心的天地之中后,开始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

    于是,在天地之中立八尺表,立竿见影测量日影长短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大地南北长三万里,由此来确定年月日时,认为日出和日落为一日,因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也叫一天,月亮有月缺月圆,从月缺到月圆为一月,天上的北斗星星会转动,转动一周为一年,太阳会南北移动,移动一次为一年。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开始确定日、月、年。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为一日,从一次月缺(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月缺(新月,月亮绕地球公转)的时间间隔为一月,29.5日,北斗星转动一周和太阳南北移动一次产生的四季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一年,365日。

    古时由于嵩山是炎黄部落和夏代的政治中心,也是农耕社会发展的中心。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在远古时代河洛、嵩山地区就有观察日月星辰运转规律,观象授时的传说。

    相传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历,黄帝氏命大挠作甲子,太昊氏设历正,颛顼氏作新历,帝尧氏命羲和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与近世推算回归年略相等。夏启氏颁夏时,为中国正朔之惟一标准。在《史记.五帝本纪》上记载黄帝时敬天信神,观察天文,推测阴阳变化,建立五行序列,预知节气时辰,制定历法。

    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

    黄帝时代(公元前2697年),黄帝在天地之中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帝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6108 作者:登封TV 帖子ID:184820

    夏朝建都在天地之中的嵩山脚下,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而这一伟大贡献是在天地之中的嵩洛地区完成的。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朝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它是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至少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夏小正》按十二月的时序详细记载上古先民所观察体验到的天象、气象、物象,形象地反映出他们对时令气候的朴素认识,实是华夏民族数千年天文学史的初始阶段——观象授时的结集,现在我们每年过的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76 作者:登封TV 帖子ID:184820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夏商两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公姬旦在夏代都城所在地的阳城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再次发现这里为天地的中心,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并将一回归年(见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依次相间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这种方法叫平气。按照平气办法,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春分为二月中气。当时各诸侯国分别使用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7725 作者:登封TV 帖子ID:184820

    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19年7闰法,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左右。四分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

    《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在注释中引用郑众的话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存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历法在原《夏历》和《周历》的基础上历朝历代多有演变。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修编的《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唐代僧一行在嵩山周公侧影处进行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撰成《大衍历》,现存有当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北宋沈括提出了《十二气历》;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嵩山周公侧影处建观星台,即天文观测中心,发明制造了更加精确天文仪器,废除了过去许多不合理、不必要的计算方法,采用了《统天历》回归年时间,制订的《授时历》沿用长达363年,一直到清初;清代,颁发汤若望的《新法历书》,引进了欧洲天文学知识、计算方法和度量单位等。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5131 作者:登封TV 帖子ID:184820

    中国历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历法归纳起来分为三大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

     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称作一个太阳年或回归年,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阳历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历法,又称为太阳历、公历、西历、格里历。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人们将月亮圆缺晦明一次定为一个月,称为一个朔望月,其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29.5306天)。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不再使用这种纯粹的“阴历”了。


    阴阳合历是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我国农历就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在此特别强调一点,农历不是阴历。农历将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所需时间(朔望月)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回归年)并列为制定历法的依据。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没有公约数,我国农历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将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也叫黄历、夏历、殷历、古历、旧历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位于天地之中的嵩山地区即是古代的中国、中土、中邦,这里四季分明,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表现尤为突出。后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地域辽阔,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614 作者:登封TV 帖子ID:184820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源于四季分明的嵩山地区,适应于中原,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完美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与时光相伴时刻关照着我们,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国粹,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二十四节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些西方的科学家讨论认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科学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主要理由是中国人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因为西方尽管有很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有缺陷,缺乏的是我们中国人那种看问题的整体观,较为先进的方法论。至今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十四节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因为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着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像我国的“生肖”文化在全世界引发热潮一样,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瑰宝。













个人签名:
一天不看智慧登封,都不知道登封发生了什么。。。
23 条回复  
登封TV 楼主 小学四年级 2016-12-1 13:24:22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刚刚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抹上烟花 小学三年级 2016-12-1 13:59:44
在哪
一阵风飘过 禁止发言 2016-12-1 14:39:11
路过
这么近那么远 小学二年级 2016-12-1 15:32:53
登封TV 发表于 2016-12-1 13:24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3628 作者:这么近那么远 帖子ID:184820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刚刚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这个“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6537 作者:这么近那么远 帖子ID:184820
中国的古人真的是大智慧
这么近那么远 小学二年级 2016-12-1 15:34:55
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6703 作者:这么近那么远 帖子ID:184820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彩超医生16医院 小学三年级 2016-12-1 15:47:40
世界贡献!“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1350 作者:彩超医生16医院 帖子ID:184820
真情弥香 小学一年级 2016-12-1 16:48:18
观星台
看一下就跑 小学六年级 2016-12-1 17:39:34
天地之中,中国登封“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8652 作者:看一下就跑 帖子ID:184820
草篓 小学五年级 2016-12-1 18:01:18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6979 作者:草篓 帖子ID:184820
说到做到 小学四年级 2016-12-1 18:21:56
美丽的登峰我的家!“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6905 作者:说到做到 帖子ID:184820 “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8903 作者:说到做到 帖子ID:184820
咱家在朝阳沟 小学二年级 2016-12-1 18:36:47
我骄傲我是登封人
大南溪 小学六年级 2016-12-1 19:01:54
登封又增添了一个世界遗产
老友^O^狗狗 小学一年级 2016-12-1 20:11:15
登封牛气
骨一科 小学五年级 2016-12-1 21:48:20
登封好地方
男人的故事 小学一年级 2016-12-2 01:47:54
好牛
雪中松 小学六年级 2016-12-2 06:31:35
登封,好山、好水、好地方,人杰地灵“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3008 作者:雪中松 帖子ID:184820
低调的低调登场 小学六年级 2016-12-2 07:39:35
牛气,“二十四节气” 源自我们天地之中!8025 作者:低调的低调登场 帖子ID:184820
1871592124 小学五年级 2016-12-2 12:54:16
美丽的登峰,是我们的娇傲
沩鉨wǒ變乖 初二 2016-12-2 13:31:32
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登封人
骨一科 小学五年级 2016-12-3 05:41:19
中中中
一壶浊酒走天涯 小学一年级 2016-12-3 12:52:28
观星台身价提高了
《平安人生》 小学一年级 2016-12-3 15:06:02
又学了点
登封颍河北岸 小学五年级 2016-12-3 19:08:57
为我们聪慧的祖先点个赞!为申遗成功点个赞!为我们现在申遗的智者点个赞!为我能生在天地之中点个赞!我一直为我是嵩山脚下一骄子而骄傲!美丽登封,美丽嵩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