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毒是引起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并易与支气管性肺炎或脑膜炎并发,患并发症者病死率高。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恢复后一般有终身的免疫力。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愈后良好。我国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儿童的发病率显著下降。麻疹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那是麻疹病毒在鼻咽局部黏膜快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前驱期又称:疹前期,实际上是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的阶段,一般为3~4天。病人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部特殊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汪汪、羞明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再加上口腔颊黏膜上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柯氏(Koplik)斑,对早期识别麻疹病毒十分有利,可惜往往被医生忽略;此时传染性最强。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病毒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
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对儿童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我国规定,初次免疫为8月龄,1年后及学龄前再加强免疫。这种疫苗皮下注射,阳转率可达90%以上,副作用小,免疫力可持续10年左右。对未注射过疫苗又与麻疹患儿接触的易感儿童,可在接触后的5天内肌注健康成人全血、麻疹恢复期人血清或丙种球蛋白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麻疹病毒传播快速, 任何没患过麻疹又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易感人群),只要跟正在患麻疹的病人见上一面,就会被感染。因为麻疹病毒就在麻疹病人的眼泪、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与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麻疹病毒外号就叫“见面传”。以往每隔2~3年一次暴发流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② 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麻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③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④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⑤ 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⑥ 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是人。急性期患者是传染源,患者在出疹前6天至出疹后3天有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