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招人才,上智慧登封招聘网
有妈妈问我,怎么让两岁多三岁、刚近园的孩子和你多说幼儿园的事。 和绘本共读一样,我依然倚重于我们的“演”、倚重于孩子的“故事力”。 刚进园、或是还不习惯表达自我感情的孩子,父母会发现,和他们谈起自我经历,他们表达的并不多。要嘛有一说一问到哪说到哪,要嘛沉默。 父母常会因此发急,但越逼问孩子越不说。因为孩子沉默导致妄加揣测,引起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其实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是能够自然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的。 首先,要让孩子“置身事外”。 对幼儿来说,“描述”比“自我回忆”显得更容易一些。所以,我用的方法一般是: 1、找几块正方形的、相似却有辨识度的积木。让孩子自己选。一块代表他自己。一块或几块代表老师(让他自己给“老师积木”命名),几块代表小朋友,一块(或几块)代表父母家人。 2、用长条薄片积木切割空间区域,如:家、幼儿园大厅、午睡房、操场、食堂等。 粲然: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经历了什么?家长这么问最有效9008 作者:当妈真是累 帖子ID:177512 3、家长边摆弄积木边开始引入叙述,描述“共同经历部分”。如:“早上起床后,妈妈带着米尼从家里出发,到了幼儿园,米尼心情很不好,老师过来抱住他。妈妈就走了,妈妈走后,米尼和老师走进大厅,” 4、接下来家长陈述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对词汇量较少或情绪不高的孩子,可以使用选择式提问:“米尼和老师走进大厅,是在室外操场玩一会,还是到教室里?”对能主动阐述的孩子,可采用启发自主回答式提问:“米尼和老师走进大厅,然后米尼做什么呢?”——无论使用什么提问方式,孩子每一个回答,都要配合他的回答移动积木。 5、可以视孩子参与情况,把问题列得很细,或只是问主要问题——提问题时,同样同时移动积木,并鼓励孩子参与移动积木,摆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组合”。比如:“在室外玩的时候,老师在你身边吗?小朋友们也在滑滑梯上吗?你是自己玩吗?”或者“小朋友打架的时候米尼站在哪里?老师在哪里?老师怎么说?” 6、即使你很清楚幼儿园一整天的程序,看过监控视频。也要多鼓励孩子说出他的经历。这样的叙述,有利于孩子头脑的“布线”,鼓励他一再从“一天”的角度有逻辑的、有条理地(甚至年纪再大一点时,有计划的、有预期的)去解读和安排自己的幼儿园的生活。 在入园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米尼多次使用“积木叙述法”。但使用这个方法时,发现几个问题—— A、一开始,因为大人的入园焦虑,我还挺想每天使用一次这个方法的。后来发现,这个办法不适宜频繁使用。因为幼儿园生活步骤程序雷同,每天重复叙述会让孩子厌烦。最好是一——两周时间玩一次。时间相隔长,家长也很容易从孩子叙述中发现他们的成长。 B、在我家,玩这类叙述最好的辅助物是积木。我也用过玩偶、小人模、洋娃娃等来做辅助物。发现孩子很容易分神。注意力转移到“洋娃娃像不像老师”“人偶没有穿妈妈的裙子”等方面。所以,越单调(却有区隔)的物体越适合充当辅助物。 C、无论孩子说什么,都不要给予“你乱讲”的反应。大部分时候,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区别。父母可以从他们的话里了解“他们头脑里的幼儿园生活”。却不能成为“评判幼儿园的呈堂证供”。 “积木叙述法”比较容易让我们了解孩子“幼儿园的一天”。但“游戏演绎”更能和孩子沟通他的感受。 依然是让孩子“置身事外的讲故事”。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是一篇非常绝妙的小说——一位不堪战争记忆重负的女性讲述她的过往人生。在通篇的叙述中,她把自己自己放在一个虚构的恭顺、贤良的妻子的位置上,而将自己的真实生活投射在不曾存在的“一个朋友”身上。 这是大部分人都曾经遇到过的心理问题。当我们需要如实坦率的叙述自己的人生时,会觉得“被堵住了”。但如果让我们把自己经历以“虚构第三人物”方式写出来,则势如破竹。 孩子们被“堵住”的原由和我们不同。但当叙述当下感受时,他们往往选择表达“自己浅层的感受型情绪”,如,“不想和妈妈分开”、“不想去幼儿园”。 如果换一个角度,给孩子另一个身份,让他进行游戏。你会发现他的结论大不相同。 一开始,“游戏演绎”的内容是我导演的。 我让他演“幼儿园门口的保安”,我演“送米尼上学的妈妈”。枕头演“米尼”。 游戏一开始内容很外围,且都是他喜欢玩的交通游戏。比如,上幼儿园要过马路。保安帮助维持和指挥交通。接着,慢慢进入实质。“我”送“米尼”到了幼儿园。分开后和“保安”聊天。 “我的孩子还太小了,不知道上幼儿园行不行?”“我”愁眉苦脸地问。 “可以的。没问题。”“保安”回答,“我在这里保护着他呢。” “那我可以不可以回家,还是要在门口呆会?”“我”又担心地问,“我站在这里会不会阻碍交通?” “回去吧。”“保安”说。 “我孩子会不会喜欢幼儿园?会不会孤单?我还是很担心这个。”“我”继续纠缠他。 “喜欢。”“保安”很老道地挥着手。“幼儿园里有很多老师啊,小朋友啊,还有保安啊。没关系的,回去吧。” 这只是很初级的“游戏演绎”,很快,围绕“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和孩子的游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孩子一般会很迅速、主动地进入游戏,甚至开始自编自导自演。 入园三周后,米尼自编自导了一出戏叫<坏人拿枪欺负送园的妈妈和小朋友>,每天逼着我们跟他演几百次。 这出“戏”的情节大概是一个持枪坏人(米尼饰)遇到抱娃上学的美妇(我),不顾对方哀求击伤她。但帮她把孩子(枕头饰)送到幼儿园,放学又把它送回它爸爸(我先生饰)那的悲情故事。他自导自演,倾情演出。NG次数比王家卫还多。我们演得累死了。他爸爸因为没台词,半途就昏睡过去。我只能在被击毙时打盹。 米尼非常着迷于演这个故事。而我则吃惊于这个故事背后的隐喻。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里,孩子表现出对母亲那么深的眷念、表现出对分离生活的执念。但在他心里有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被孩子自称为“坏人”,这个自我雀跃地想“离开妈妈”(但他们不愿意表现“离开”,只能采用“击毙妈妈”的形式),自己做主。 这是一个仅仅两岁十个月的孩子的自我想象!他们真是天生的隐喻和象征大师! 去吧去吧,去和孩子玩游戏,去听他们最心里对新生活的阐述。因此更深入的了解他们。 了解他们复杂却美好的内心。
个人签名:
一天不看智慧登封,都不知道登封发生了什么。。。
3 条回复  
疯狂的疯狂 小学六年级 2016-11-8 18:04:40 · 来自手机
老师肯定说可好
疯狂的疯狂 小学六年级 2016-11-8 18:12:55 · 来自手机
不用多问
蓝风 小学二年级 2016-11-8 18:14:00 · 来自手机
还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