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tein-Barr病毒(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典型表现。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要的是,EBV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1956年上海曾有本病流行。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中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可致复发感染。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可致复发感染,说明没消灭干净。
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口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于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罕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因而曾将本病分为多种临床类型,如咽类型、发热型、淋巴结肿大型以及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皮疹型、脑炎型、心脏型、生殖腺型等,以前三型最为常见。近半数患者有乏力、头痛、鼻塞、恶心、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
发病期典型表现有:
1.发热 一般均有发热,体温38.5~40C,无固定热型,部分患者伴畏寒、寒战,热程数日至数周,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2,淋巴结肿大 约70%的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在病程第一周内即可出现,浅表淋巴结普遍受累,以颈部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粘连及明显压痛,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肠系膜淋巴结受累时可有腹痛及压痛,有时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
3,咽峡炎 咽部、扁桃体、悬雍垂充血肿胀伴有咽痛,少数有溃疡或伪膜形成,如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
4,肝脾大 肝大者占20%~62%,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约半数病人有轻度脾大,有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 约10%患者在病程1~2周出现皮疹,呈多形性,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也可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偶见出血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位,1周内消退。部分患儿可有上眼睑浮肿。
6.其他 在不同病期,个别患者可出现不同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在整个病程中患者都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等。在后期偶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也可出现肾炎、胃肠道出血(因淋巴组织坏死溃烂所致)、间质性肺炎等症状。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连锁淋巴增生综合征患儿可因爆发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危及生命,或发生巨噬细胞嗜血综合征、骨髓衰竭、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正确看待EB病毒抗体阳性
目前已经有大量科研证明,EB病毒抗体与鼻咽癌发病关系密切,鼻咽癌的发病与遗传、化学、环境因素都有关系。EB病毒抗体与鼻咽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就如同广东是鼻咽癌的高发区,而非每个广东人都得鼻咽癌一样。临床上有许多人,多年持续EB病毒相关抗体都是阳性甚至滴度较高,但都没有得鼻咽癌。引起EB病毒抗体检查阳性的原因有很多:
1、感冒:普通的感冒病毒可能会引起EB病毒抗体检查阳性;2、之前有些不适或者长期疲劳;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几乎都感染过EB病毒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看,不适或疲劳可能会引起细胞回忆反应导致EB病毒抗体检查阳性;
总之,引起EB病毒抗体检查阳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抗体在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起到免疫作用,如膜抗体等,未必就是坏事。另外,由于当前普遍用于检测EB病毒抗体的方法敏感度过高,假阳性几率大,也有待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