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ver在文中主张以“动态对称构图法”代替大家很熟悉的“三分法构图”,原因是动态对称构图法也十分易用,而且在艺术进程中远比三分法构图更多的可能性……
Tavis Leaf Glover是一位美国夏威夷的摄影师,同时也是一名美术老师,他最近发表了一篇颇受关注的摄影技术文章《关于三分法构图的10个迷思(10 Myths About the Rule of Thirds)》,目的在于指明三分法(Rule of Thirds)构图方式所存在的误区。万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有误区(Myths)当然要正本清源,但如果只是为了否定而否定,也就是制造另一个误区。这篇文章虽然有很多具有争议的主观见解,但仍然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今天就Glover的一些观点和大家谈论一下,那些关于三分法构图的误解与迷思。
什么是三分法
三分法构图是我们初学摄影接触到的最基本的构图方式,就是把画面横直都分为三等分,共划分九格,画面出现两直两横的垂直及水平线,当中有4个交错点,这个理论就是要求把主体安排4个交错点上,原因是这四个交错点最易吸引目光,而且,画面的垂直及水平主线(明线或暗线)都要安排在四条横直线上。由于两横两直线就是中文的“井”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井字构图。
误区3:它可以主宰目光的取向?
三分法构图的理论是那4个交错点可以主导观众的目光,但Glover指出,如学会了连续性法则(Law of Continuity),对引领目光更有效,其中滕蔓线条(Arabesque)最是吸引眼球,它就是引导性的曲线,例如梵高的画就用了这一种技巧。另外,Coincidence(巧合)也是一种可用的技巧,它其实就是隐藏的引导线条。
这张照片要大幅度剪裁才完美,但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珍贵的像素。真正应该做的,是在拍摄前期就做好构图,而不是期待用后期三分法来裁剪。
误区10:交错点或黄金点制造张力?
Glover重申把主体安放在画面中的三分法构图交错点不会为画面制造到张力,他提出一个「接近法则」(Law of Proximity)可以制造出视觉的张力,他举出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一幅名画作例子,两只手几乎接触但又未到,就是「接近法则」所造成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