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HPV感染非常普遍,绝大多数会被机体超强的免疫力自动清除,而持续感染HR-HPV后罹患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癌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子宫颈癌发病以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为高,在我国尚有每年超过10万例的新增病例,全球大约有50万例新发病例。短暂的HPV感染非常普遍,绝大多数会被机体超强的免疫力自动清除,而持续感染HR-HPV后罹患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癌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目前HR-HPV的感染与子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及防治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HPV的分子及生物学特征
HPV是一类闭合双链嗜上皮性DNA病毒,基因组约 7.9 kb,分子量为5×106道尔顿,直径50~55nm,无包膜,自然界中呈裸核休眠状态,能感染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黏膜导致不同的病变,适于生活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HPV由早期区(E区)、晚期区(L区)与长控制区(LCR)组成。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示HPV的E区(E1、E2、E4-E7)主要致癌基因E6、E7蛋白,E6通过抑制P53而阻断细胞凋亡,E7可与pRb结合使细胞周期失控,这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核壳呈对称20面体,由72个壳粒构成,壳粒由L区编码的两种主要衣壳蛋白L1、L2组成,其中L1约占衣壳蛋白的80%,高度保守,特异性强,具有多个抗原表位 ,能诱导动物产生中和抗体,常作为预防性疫苗的靶抗原,是疫苗研发的主要成分。L2为次要衣壳蛋白,含量较少,变异较多,可以产生交叉反应。确切位置不清楚,是抗体的主要识别位点。LCR区无编码能力,包含许多细胞转录结合位点,能够调控病毒的转录与复制。
(二)HPV的基因分型特点及致病机理
1、 HPV 的致病性与它的亚型有关
目前对于子宫颈原位癌及浸润癌,超过200种HPV被识别,主要以病毒基因组中L1区的DNA同源性作为分类依据。其中约40种亚型可感染生殖道。一些对宫颈癌有致癌潜能的高危型HPV被划分。既往文献报道的高危型别基本上都包含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等17种,另外还有没划分的致癌性基因型6、11等。有些基因型在归类上尚未达成共识。研究显示,高危型HPV的感染可以导致生殖道恶性肿瘤。在子宫颈癌中,HPV16、HPV18 型持续感染较为多见,HPV16型尤其多见,其感染后引起宫颈病变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高危型。HPV-18是另一常见高危型HPV,更多见于腺癌。针对高危型别的研究目前在低危型 HPV 中,HPV6、HPV11 型一般与恶性病变无关,与绝大部分肛门生殖器疣的发生有相关。以往的研究显示,高危型HPV 阳性提示两种情况:已存在CIN及宫颈癌的风险很高;未来10年发生CIN及宫颈癌的风险增加,而HPV阴性预测值提示宫颈癌发生的风险降低 。
2 、HPV的致癌机理与宫颈癌易患性的基因流行病学证据
国内外的研究几乎一致认为,感染HPV不一定致癌,从HPV感染到宫颈癌产生,需要5-10年时间,期间机体免疫力的增强,80%的感染者病毒可以自行消退,尤其在年轻女性,致病风险主要依赖于HPV特殊亚型,在这个过程中可出现一系列转归,可以说是宫颈癌是一种常见感染的少有不良结局。研究认为,病毒通过生殖道黏膜微创口进入上皮的基底层细胞,一旦HPV进入了基底细胞,病毒的衣壳松解,环状DNA进入细胞核,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病毒游离DNA在基底细胞中的复制受到相对紧密的调控,这种复制依赖于上皮细胞的分化,当感染了HPV的细胞开始分化并在上皮层内向上移动时,就出现了显性感染,此时,产生了大量的HPV基因拷贝,依赖于上皮细胞的进一步分化。病毒开始自我聚集,在表皮细胞中完成装配并释放完整病毒颗粒,当表皮细胞脱落时,在皮肤表面可发现病毒颗粒。HPV- DNA的含量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而增加, 伴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致癌危险性增大。
(三) HPV临床检测与宫颈癌的筛查
提高宫颈癌的早期防治,关键要重视宫颈癌的筛查及筛查方法。目前伴随着宫颈癌二级预防的广泛开展,新的筛查技术不断出现。目前有三种可用的检测手段,应用已明显减少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在沿用的传统的巴氏涂片(Pap Smear)法,以及近10余年发展而来的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pap test),这两种方法在筛查实践中,特异性相对较高,然而由于主观的检测方法,无法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发展及推广。目前国际上广为推崇的HR-HPV临床分型检测的应用价值得到肯定,因具有较好的阴性预测值,客观的实验方法,受人为因素相对较小,可重复性较好,能弥补上述不足,逐渐被广泛接受并纳入到宫颈癌的初级筛查当中。美国是最早使用 HPV 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的国家。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HPV-DNA HC2检测联合液基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