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年轻医生猝死!45岁!
来源:央视新闻
9 月 21 日凌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被发现猝死家中,年仅 45 岁。
据杨主任同事称,9 月 20 号杨主任做了一天的手术,怀疑是感染性心肌炎导致猝死。但杨主任之前身体一直挺好,热爱骑行,擅长游泳,平时淮河可以游 5 公里,没想到竟以这种方式与世人告别。
这些年,关于中青年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在反思,猝死为什么会年轻化?
一、猝死这个词,你必须懂
1. 我国每年有50万人因心脏原因猝死,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2. 猝死越来越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3.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二、容易猝死人群
1. 抑郁: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打呼噜:打鼾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3. 过度劳累: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4. 熬夜:长期熬夜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而突然晕倒,若没获得及时急救,易发生猝死。另外,长期熬夜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5. 生活压力大: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6. 肥胖: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7. 久坐电脑前:长期上网属于静态性动作,血液粘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