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农村环境“脏”、农村建房“乱”、农村设施“差”,让一些农民不得不走向城市。然而,如今的乡村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经过治理后的村庄,不仅变得干净、整洁、文明、卫生,也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走进乡村休闲、度假……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看“颜值”,让人一看就觉得很美,最基本的就是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生态环境清新优美。要在规划设计、文化内涵、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体现美丽乡村特色,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美起来,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乡村宜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主要看“气质”,让人能够感受到独特魅力,最根本的就是农村和谐文明、农民安居乐业。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搞“一刀切”,要突出乡愁文化特色,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以村规民约、宣传标语、文化墙画、文艺演出等形式,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不断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让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回到今天的主题:送表矿区马窑村 青山相应,绿树环绕。走进送表矿区马窑村,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苍翠欲滴的绿树映入眼帘,篱笆桩、毛石墙,处处都在彰显着小山村的秀丽。 村支部书记 张明清:我们马窑是山区石头比较多,你像我们的石墙都是利用石头给垒起来的,这也是利用资源,我们村去年垒的毛石墙大概有1200多米长。 村民 陈亚丽:反正咱这村进来就是觉得很清爽,在咱这村住惯了,你再想让别的地方去,也不想去,反正从我内心感觉在这村里住比去城里面住还好。 38岁的陈亚丽是一位家庭主妇,每天都是围着家里转,洗衣、做饭,这两年家门口环境的变化让她很惊讶。 村民 陈亚丽:以前出去门口道路上带着孩子都很不方便,有那屎什么的,容易踩到,挺难受的感觉。现在你出去最起码这些东西都没有,你像那废品垃圾以前风吹的到处都是,现在没有了。 脏乱不堪的小村庄逐渐变得干净整洁,陈亚丽说,这一切都要从村里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说起。 村民 陈亚丽:就是去年分类了,刚开始分类的时候我也感觉太罗嗦,挺麻烦的那种心情。 住在村子里,习惯了垃圾随手乱丢,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达不到,成了当时村里环境治理最头疼痛的事情。 马窑村支部书记 张明清: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处,先组织村两委、队长、宣传员、村民代表先开会,先对村干部实行,俺们做完以后再慢慢的往农户引导。 村干部以身作则,发挥了示范带头的作用,打响了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村民 陈亚丽:刚开始村里把垃圾桶都分分拿到家里,就是说分开的时候以后对自己也有好处,对村里也有好处。我也想着像这家里卫生干净了也挺好的。 除了干部引导,评比奖励是环境治理的一大法宝。 马窑村支部书记 张明清:对农户进行每月评比,评选10户优秀户进行奖励。也没有啥值钱的,就是洗衣粉洗洁精,主要就是鼓励群众让他们有搞好环境的意识。 定期奖励环境卫生保持的优秀户,以身作则引导村民实施垃圾分类,不到一年的时间,马窑村实现了垃圾分类,错时倾倒,村里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 陈亚丽:反正后来分开的时候,环境上都干净了,时间长了了就感觉着习惯了,比以前好的多。才开始都是不习惯,啥东西都是顺手一扔都行了,现在小孩子都知道拿着垃圾知道往哪里面扔。 村民 李洪波:村里的宣传力度到了,每家每户发的有宣传单,宣传力度比较大。 村民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了,每个人的意识都到了,都觉得家里面的卫生好一点对自己也好。加上村里面环卫工人每天都打扫街道,每个人自身都有意识,村里面宣传了,环卫工也打扫了,每个人也都做到了整个村里就干净卫生了。 李洪波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说起干净整洁的村庄,满满的自豪感。 村民 李洪波:我感觉村里的卫生现在已经做的特别好了,跟我小时候比现在好多了,我同学她们都是信阳的,我给她们看村里面的照片,她们都说村里面的卫生搞的特别好,村里山清水秀。 如今,村里逐渐改善的不仅仅是环境卫生,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 村民 陈亚丽:业余生活也挺丰富的,你像现在晚上出去,有路灯,到广场还有好多人在跳舞、唱歌,出去觉得反正比城里面也不次啥。 送表矿区马窑村的垃圾分类处理改变了传统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街道和梯田用山石砌成矮墙规整美化,使整个山村具有清新自然的乡野风情,环境好了,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村里转转看看。 马窑村支部书记 张明清:我们村各街道进行绿化,现在村里要发展产业,打造农家乐,利用原来的老窑洞发展村里经济。就是想让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 垃圾分类处理,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逐渐的完善,干净整洁的村庄让村两委深得民心。干群关系好了、人心齐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高了,现在的马窑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