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调理: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饮水量,适度增加活动,避免用力排便,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对于有结肠扩张的患者,应注意避免使用纤维素补充剂。
2.药物选择:
(1)膨松泻剂:主要机制为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如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
(2)渗透泻剂:主要机制为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硫酸镁等。
(3)刺激性泻剂:主要作用于胃肠神经系统,增强胃肠道动力和刺激分泌,如比沙可啶、 酚酞、蓖麻油等。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或可导致不可逆的胃肠神经损害,故选用通便药时应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剂。
(4)胃肠动力剂:主要作用于胃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胃肠道动力,对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效果。如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等。
(5)促分泌药:主要刺激肠液分泌,促进排便。如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等。
(6)灌肠和栓剂:主要适用于粪便嵌塞。通过肛内给药,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
3. 生物反馈:适用于用力排便时出现括约肌矛盾性收缩,可使排便时腹肌、盆底肌群活动趋于协调,对便意异常患者,注意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调整。
4. 手术:重度便秘可考虑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结肠造瘘等手术治疗,但注意严格把握适应症。
5. 精神心理治疗:合理的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可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和睡眠,从而改善慢性便秘;可酌情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必要时转诊至精神心理专科处置。
6. 中医中药:大黄等中药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针灸、按摩推拿可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改善便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