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作为咱登封人最爱吃的特产之一,很多人每天都会买,加鸡蛋还是豆腐串,放不放辣,只要和老板交代一声,保管满意,但在少室路的一家烧饼铺里,手势却是摊主与顾客对话的唯一语言。 这位正在比划的小伙子名叫范景润,夫妻俩均为聋哑人,虽然没有话语,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市民:这的烧饼味道好,好吃,别的地方都是两块、一块五,他这里一块 市民:他这馍的质量又不比其他地方差,大小也一样,价位也比别的低, 在市区少室路的烧饼店,别看现在每天来买烧饼的人络绎不绝,但这在一年多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范景润岳父 孙现营:之前都是在家务农,有孩子在家照顾不住,后来想着让他们到这登封 范景润的儿子今年6岁,正在市区上幼儿园,为了更好地供给儿子上学,夫妻俩就琢磨着到城里打份工照顾家用,然而这对天生聋哑的范景润来说并不是件容易事。 范景润岳父 孙现营:他开始是做铝合金窗户,后来老板给他沟通沟通不了,后来也不干了 无奈之下,岳父孙现营提出不如干脆开个烧饼铺,自己来经营。 范景润岳父 孙现营:因为这一个烧饼一块钱,他有法和顾客沟通,这样也不耽误打馍,要是干别啥他没法和人沟通,语言上没法交流很不方便 既然要开烧饼铺,就必须得有手艺,为此,岳父孙现营专门请了个老师傅来教夫妻俩。 范景润岳父 孙现营:才开始打也不行,后来给他找个老师,学了一个多月,老师教着也是头疼,语言沟通不了,慢慢的让他自己摸索着,老师给他学着
打烧饼是门手艺活,语言无法沟通肯定会遇到不少难题,采访中,为了便于沟通,我们找来了一位手语老师。 手语老师 申丽娜:他感觉他做烧饼最难的时候就是发面、揉劲的大小他掌握不了,他外婆一直帮他,帮他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回家也多次的反复的做,然后自己也就掌握这个技术了 技术是掌握了,但在实践过程中可没少出问题。 范景润岳父 孙现营:刚开始馍不是很成型,生意不是很好,但是搁上之后,这周围的邻居员工都了解他是个聋哑人都照顾他,在他这都是买烧饼 市民:刚开始他这烧饼熟是熟了,看着也可黄,但是就是不焦,后来我给他比划一下都知道了 市民:我感觉人家这聋哑人做个生意多不容易,看人家这种人这么艰苦还做生意,人家这种心态感觉可佩服,跑的远就远一点
周围居民的理解照顾再加上夫妻俩的踏实肯干,很快烧饼铺的生意就好了起来。 范景润岳父 孙现营:有的人来了说买个烧饼,他语言没法沟通,我就给他上边写的双方都是聋哑,这样顾客来打到这一看就直接给他比划了 市民:没啥要沟通的,你这一个烧饼加个串加个鸡蛋钱都是固定的,你给钱他找你,没啥沟通的 开店一年多来,无声的烧饼铺前总是布满了顾客,夫妻俩将不少过路客变成了回头客,石海军就是其中之一。 市民:咱在别的地方买其实馍的大小都一样,感觉他不容易,带着孩子在这城里,正常人还不好顾住一家,所以咱有点照顾他。 残疾人创业不容易想要帮一把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石海军说更重要的是夫妻俩厚道的为人。 市民 石海军:我孩子去郑州上学带馍,带了一兜,我按他上边写的价钱给他,他又给我塞馍,我不要,后来我又到这买馍,人家给你比比兜多大,意思是买的馍多再送你俩,给你塞俩就摆摆手不要钱,人比较厚道 周围邻居的照顾支持,也让身为父亲的孙现营心生感激。 范景润岳父 孙现营:也想不到他这聋哑人来这做生意也能做起来,抱着试的态度,谁知道周边人也很照顾,他这生意越做越红,我感觉着也很感谢,他们现在也能自立了,我也很高兴 如今烧饼店才刚刚开业一年多,但每天的烧饼销售量已经达到了200多个,夫妻俩的小日子每天过的也非常充实。 范景润:经过这些年自己的努力,也有一点积蓄,在遇到老婆之后在家人共同的支持下买套房子,现在两个人在一块做个小生意生活非常幸福,烧饼生意越来越好的话也想找个大点的店面更好的为大家服务。 身为聋哑人,范景润夫妻俩不抛弃不放弃,靠自己的双手自立自强,手语老师申丽娜告诉我们这是非常难得的。 手语老师 申丽娜:我感觉做的非常棒,给现在社会上的孩子、聋哑人做了个很好的榜样。当我们聋哑学校的老师来说可能学生考大学的也不多,但是看到孩子们能够自食其力,不依靠社会,不等不靠,靠自己力量给这个社会带来点力量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赢得了尊重。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更可以看到社会对他们的照顾与关怀。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但他们的精神却铿锵有力,更值得敬佩。
|